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一座城市的民生情怀:遵义市“四民社区”创建侧记

2012-08-14 16:14:1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时事报告》 

    楼房院落环境优美,绿树掩映的小巷平坦整洁。

    清晨的湘江河畔,剑影扇舞,一群老者与朝霞一同舞动;黄昏的凤凰山脚,鼓乐交汇,年轻的心与夕阳一道欢歌,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这是文化绿荫中的靓丽风景。在遵义两城区的各社区,社区文化的蓬勃开展给名城送来了缕缕春风,营造了一种安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文明从社区开始,和谐从社区开始。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以创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的“四民社区”创建为载体,社区你追我赶,成为这座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整体。 安民社区:结牢网底支撑城市和谐 平安是群众的期盼,平安的文明和谐的基础。

    在红花岗区生活的居民,随时都能感受到社区为群众提供的细致服务,群众想到的、没有想到的,社区都主动想到了。

    “叮铃铃、叮铃铃……”日前的一天,红花岗区北京路街道党工委党员志愿者安全护送队夜间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响起。

    “你好,这里是社区夜间安全护送……请稍等,我们马上到达您所在位置护送您回家。”一次安全的护送,让居民享受到了平安、踏实。

    针对辖区居民夜间出行往返的安全,红花岗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专职安全护送队伍,在街面显要位置设立“安全护送岗”,辖区居民只要拨打便民热线求助,社区安全护送员就可提供夜间护送陪伴,为晚归居民当“保镖”。安全护送温暖了寻常百姓的心,“这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件大实事,以后晚上进货,回家就放心多了!”家住北京路社区经营小卖部的龙大妈说道。

    汇川区大山社区将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编入“四会八组”,帮助社区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治安维护、失足帮教等工作,老党员任学烈、李富龙长期无偿支持社区各项工作,航天社区自发成立了100多名党员组成的义务巡逻队,长期维护小区治安。下雨了,楼上的大嫂来按门铃,关照把晾在阳台外面的衣服收回来;钥匙挂在大门上没带走,二楼邻居发现了,会站在楼道口等主人一个多小时……

    这样的故事,在延安路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众所周知,延安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地形复杂、治安严峻、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居民文化素质相对低……是“社区一家亲”,让这块和谐土壤滋生了如此多的动人故事。

    围绕“人防、物防、技防、意防”等“四防”体系,红花岗区、汇川区以增强居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在两城区构建起“1+N”防控体系,做到街道有人巡、楼群院落有人守、背街背巷不留死角,形成了公安机关打击、人民群众防范的局面,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社区盗抢案件的发生。

    汇川区某社区连续保持17个月零发案的记录,并有贵州省唯一以社区民警名字命名的社区警务室——世栋警务室。

    按照“每个办事处一个派出所”、“每个派出所一组视频监控系统”、“每个社区一个警务室”、“每条小街巷要害部位一个治安岗亭”、“每栋居民楼一扇电子防盗门”——“五位一体”加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夯实治安防范平台。目前,两城区已安装视频监控探头3000个,基本覆盖两城区大部分公共娱乐场所等特殊行业及金融系统;在66所城区学校大门口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并联入“天网”系统,城区主要街道和治安复杂地段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设立社区警务室80多个、修建治安岗亭200多个、安装居民楼防盗门2万余扇。全区已创建安全文明小区242个,安全文明院落500多个。

    汇川区新舟社区共有居民11000多人,老人就占了2000多名,其中又有70人为独居老人。他们中有的无经济收入,有的有经济收入但无儿无女,有的儿女不住在身边。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社区成立了“爱心家庭养老院”,让好邻居与70位独居老人“认亲”。

    “四民社区”的发源地——红花岗区插旗山社区,有50户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家中都安装着一个状似报警器的呼叫设备,大家都把它叫做“居家宝”。这是社区为了在居民急需帮助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为居民排忧解难而开发利用的远程呼叫系统救助服务。当社区居民急需帮助时,只需按下呼叫器按钮,社区值班室将会准确显现预先已编好的家庭号码,在10公里范围以内,值班人员都能够迅速识别求助家庭的具体位置,立即开展救助工作。

    现在,红花岗区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在8个街道办事处和近郊3镇全面推广“居家宝”,实现全覆盖;在8个街道办事处和近郊3镇加大工作力度,组建完善了社区服务队,搭建好社区信息平台,“居家宝”便民服务平台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社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众的日常生活。

    红花岗区首个“农民工公寓”,位于延安办雷台山社区,在这里,记者看到几张干净整洁的床铺和摆放整齐的书桌。寝室旁则是棋牌室、书法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等娱乐场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需要出具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入住,并享受这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社区还免费为入住的农民工进行就业推介,以便他们能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创建“农民工公寓”是社区探索出的农民工管理工作的新举措,除了为进城农民工提供这一居住和生活的良好环境,社区还将把所有入住的农民工纳入社区居民进行管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生活在社区,享受着‘阳光服务’,感到是那么温馨和幸福。”汇川区航天社区的一群居民乐呵呵地说。

    汇川区洗马路办事处实施了家居养老服务的“金拐杖”工程,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金阳光”工程,利用优势资源,实施“四点半”工程,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离退休教师,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经商家庭、忙于生计的居民、进城农民工照看子女的问题,解决他们四点半放学后老师管不到、父母无力管的教育断层问题;实施“金百合”工程,开展各类群众性体文体活动,以社区为单位,以增强居民之间沟通、了解为目的,各社区还坚持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欢迎。

    各社区还公开选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成立社区居委会议事协调委员会,落实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决定。当年,上海路街道办事处53%的社区推行了无候选人的“海选”,公开选举了居委会班子成员。要求各社区凡是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件,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表决货居民大会投票决定。

    航宇社区要在航天六区原门球场处建社区群众文化广场和占用一块约50平方米的绿化地建室外健身场,就事先向居民张贴项目建设公告,并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社区居民自治。同时,也妥善处理好了项目建设,“赞成”与“反对”不同意见的矛盾。

    在北京路街道环城路社区居委会,有这样一个小院,院内大小房间分设着“爱心药房”、“爱心粮油副食品配送点”、“邮政代办所”、“便民工具百宝屋”、健身室,虽然地方狭小、条件简陋,但是让很多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倍感温馨。这是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一个缩影,映射出了“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好事办在家门口,温暖送到人心头”的和谐社区景象。

    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各街道以社区阵地、社区文娱队伍、社区项目和社区活动为主体,以形成政府倡导、居民群众主导的机制为保障,建设社区文化阵地,成立群众文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推进“乐民社区”创建。

    汇川区宁波路社区的邻里节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了,在“邻里节”中,社区居民开展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游园活动,举办家家参与、人人品尝的“百家宴”,社区居委会还在这一社区居民自己的节日里表彰了社区“好婆婆”、“好媳妇”、“好娃娃”、“好丈夫”和文明家庭、优秀党员、优秀社区工作者等。

    红花岗区各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以“与你同在,伴您同行”为主题的“欢乐进社区”系列活动,50余支群众文艺队伍,3000余名群众参加了活动;舟水办发动社区居民,展示自己才能,美化楼院,绘画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墙”,以增强居民文明意识;新店子社区创办了自己的社区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参与社区事,你说我谈”的建设平台;老城办每逢节假日都要组织各类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并利用纪念广场和各类体育设施,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高社区群众身体素质。汇川区航宇社区开展“微笑小屋”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各社区还利用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创办的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定期举办法律、道德、健康知识讲座等,调动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开心。优美的环境、精彩的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居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大提升,推进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和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

    万里路街道办事处百艺社区建立起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图书室,重点解决流动儿童读书难的问题。图书室所有的硬件设施全部备齐后,管理人员从哪里来成了问题。得知情况后,社区居民周泰岳义务承担了此项工作,同时,以社区居民邹人绪、周泰岳为代表的“五老”志愿者,黄琼芳、陈瑶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计回报,加班加点投入社区图书的分类和电脑录入等工作,为方便管理图书,黄琼芳还组织其就读的浙江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帮助社区录入信息并开发了图书管理软件。

    插旗山社区党员周芳才爱好文艺活动,退休以后,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动员社区50余名爱好文艺的退休党员干部和社区群众,组建了锣鼓队、腰鼓队、舞蹈队等文艺表演队伍,定期开展“送文艺下乡”、“送文艺进楼院”等活动,并多次参与市、区组织开展的大型文艺演出,先后获得“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红花岗区选拔赛优秀奖、市级腰鼓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在她的带领下,社区的文化氛围越发浓厚。

    汇川区荷花池社区的特困户冉义东热泪盈眶地对记者说:“要不是社区医院给我们这么大的优惠,我患有子宫癌的爱人早就没命了。社区医院只收我们成本药价,爱人上大医院用一次药要花近200元钱,在社区医院只花了40多元钱。到现在我们还欠了社区医院几千元钱。”荷花池社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家政服务中心,搭建了爱心平台,长期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爱心进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站每年免费为社区3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检,社区还给738户特困户发放医疗卡,让他们在社区医院就医时享受最大优惠。

    早在2002年,汇川区上海路街道办事处创办的遵义市首家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中枢,以各社区为服务店的两级服务网络,开展居民需求的如居家养老、民政事务、生育保健、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妇幼保健、疾病预防、邮政服务、送水送气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几年来,挂牌成立了包括北京华联超市在内的爱心超市3个,爱心医院2所,建立残疾人康复点4个,开展残疾人“五个一”康复工程捐赠活动,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置业培训、康复医疗、助学、解困、辅助器具等资助,让弱势群益树立生活的信心,感受到党的温暖。

    社区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筑“精神高地”的起点和落脚点,深化“乐民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各社区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积极向上的文明市民为目标,开展社区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求知学习,培养文明风尚,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黄正华是一名外来人员,刚到社区的时候,没有任何技能,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提高就业能力,改变生活现状,他利用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系统地学习了水电安装和房屋装修设计等技术,成为社区家政服务队伍的骨干力量,在开展社区服务中获得了收益,改变了家庭生活困难的状况,而他在致富的同时,不忘与自己一同到遵义打工的同乡们,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由6名同乡组成的一支农民工便民服务队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服务工作中。

    组织保障:红色遵义的民生情怀

    将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切实提高市民的和谐幸福感受,关键在干部。遵义干部常说这样一句话:要在改善民生上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民有什么需求,政府就应当提供什么服务,这是和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为什么“四民社区”每项都以“民”为关键词的原因所在。

    2005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在城镇开展“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市城镇开展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为主要内容的“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各地党委、政府认真安排部署创建工作,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工作措施。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四民社区”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四民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切实加大了创建工作的领导力度,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扎实推进,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镇街社区调研,多次组织召开社区建设的各种会议,分析和研究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社区解决困难,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城镇“四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今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民社区”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社区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即:全市城区100%实现城市社区建设全覆盖,65%以上的县、区(市)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85%以上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努力把遵义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市四家班子领导每人带资金20-40万元并整合市级部门资源具体挂帮到每个社区、落实到社区网格的民生项目。

    夜幕降临了,社区广场上的音乐还在响着,拉家常的人还在说着,有唱有跳、有说有笑,在这一说一笑中,彼此的了解增加了,关系拉近了,和谐社区建设从这里起航了。群众一点一滴的小事促成了“四民社区”载体的形成。遵义市在农村以“四在农家”为抓手,在城市以“四民社区”为载体,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变群众呼声为工作信号,为民谋福,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当每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能从油盐酱醋衣食住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这座城市的脉搏一定和他的市民心跳一起律动,这座城市的体温一定和他的市民一起凉热。

    2009年,遵义市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遵义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名城,正舒展华美的画卷,跃入人们的眼帘。

    (张荼蘼)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聚焦中国社区建设路径:法治前提下才有和谐稳定
·内蒙古:强化社区矫正工作法律监督
·光明日报:应对失能人口,社区照顾势在必行
·湖北部署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广“宜昌经验”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做强新型社区履行四大职能
·贵州贵阳:九十新社区取代街道办

·贵州贵阳:九十新社区取代街道办
·诸城市委政法委书记刘作勋: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
·山东诸城:社区化让农民生活如城
·贵阳经验:探索新型社区建设
·吉林:“三二六”模式保社区工作事事有人抓
·社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