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严书翰: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

2012-08-14 15:21:07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红旗文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原先党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这一令人鼓舞的口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五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出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全面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些阐析把我们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境界。

    2.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作为现实而尖锐问题提到我们党面前,应该说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在我国的讨论由来已久。清末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极具争议的命题,争论最为激烈的一次要算是新文化运动。从党自身看,民主革命时期党还处在战争环境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想对外开放,但西方国家不让我们开放并且封锁我国。后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受“左”的思想影响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时正逢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到来,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指我们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和全方位开放的条件;挑战是指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这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今天回过头来看,党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上有两条基本经验需要加以坚持和弘扬。一是解放思想。实行对外开放之初,党内外担心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邓小平明确指出:“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对兴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在当时各种议论中有一种典型的说法:“深圳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都变颜色了”。而邓小平的回答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邓小平还明确指出: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变!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语。关于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特别给予肯定:“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实事求是。我们党已看到对外开放有风险、有消极东西进来,但我们有能力解决。邓小平认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党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指导,有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就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8页)他还认为,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向全世界宣示: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党在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上更加全面,也更加自信。

    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需要正确处理若干关系

    应该看到,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是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虽然已经破题,但还要做许多工作。总结以往经验,面对当今现实,当前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提升硬实力与打造软实力的关系。在综合国力方面,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综合国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硬实力由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力等构成。在这些要素中经济力是基础,是硬实力的重中之重。新中国已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从原先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靠的是发展。发展经济对于提升我国硬实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打造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特别是世纪之交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败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硬实力而缺少软实力,或软实力与硬实力不相匹配都是不行的。美国著名学者、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和对外政策。约瑟夫·奈把文化摆在软实力来源的第一位,是有见地的。前已论述,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申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是要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打造并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提升硬实力与打造软实力的关系。

    二是不断增强话语体系的国内影响力与努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关系。打造并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亲和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进群众、影响社会,发挥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需要克服的不足。前已述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涌现出许多鲜活的经典理论名句,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党的创新理论对于人民群众具有吸引力与亲和力的有力佐证。《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这些理论读物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一些人没有立足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一些人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社会转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感兴趣,在电脑上闭门造车或热衷于“制造”自己科研成果的量。总之,他们的研究还落后于当今时代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吉林日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河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人民日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