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沈阳

沈阳沈河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让“流动”的心不再流动

2012-08-13 14:28: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辽宁法制报 

    【工作定位】

    实有人口管理是实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基础,是社会治安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省综治委专门成立了实有人口专项组,并要求各地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安指导,部门司职,社区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寄住人口和来辽境外人员等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进人口管理立法和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形成实有人口管理服务社会联动格局。流动人口作为实有人口的组成部分,让他们享受到亲情化服务、新市民待遇和全方位关怀,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创造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的有力保障。

    沈阳市沈河区流动人口数量大,居住区域广、分散,在每个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商贸繁华的中街、五爱市场等周边地域,约居住10余万流动人口,仅五爱市场高峰期日流量就达30万之众。且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滞留时间较长,已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居民”。因此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责任重大。

    一个基地:给流动人口一个“家”

    “关注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流动人口开辟绿色通道”、“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当记者走进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的时候,一个个宣传标语映入眼帘。风雨坛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有志告诉记者:“挂上这些标语,让街道的流动人口一看到心里就舒坦,对于别离亲人故土来到我们风雨坛街道的他们,我们是当做一家人来照顾的。”

    “这个基地,就是我们近期刚刚成立的全省首家街道‘流动人口法律服务基地’。”王有志边说边指了指记者面前的这个二层小楼。“我们风雨坛街道毗邻沈阳五爱市场,区域内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都比较多,涉及流动人口的财产、人身损害及工伤、工资等纠纷时有发生。对于远离亲朋、在异乡务工的他们来说,遇到困难时有人商量、给个建议,是最温暖的。为此,我们街道和区司法所共同出资,建立了这样一个专为‘新市民’提供帮助的‘流动人口法律服务基地’,今后,街道的居民如果有法律方面的诉求可第一时间到这里反映或者拨打热线96125。”王有志介绍说。

    整个服务基地总面积达200余平方米,设有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室、法律纠纷调解室、谈心室、阅览室等多个场所。区法院、区检察院、驻街律师事务所都派出专人进驻基地办公。

    在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室内,记者看到,四五位外地来沈的打工者正围着一位律师在咨询,其中一位来自黑龙江的付阿姨问道:“我来沈务工已经4年了,今年5月份,通过中介的介绍,我给一家居民擦玻璃时从椅子上摔下来扭伤了腰,医药费花掉近千元。中介说只负责介绍工作,干活时出了意外不归他们管,我没跟他们签合同,中介是否有责任。”“虽然没有签订合同,但是您这种情况,已经和中介形成事实的雇佣关系,雇主就得承担责任。如果中介拒绝支付医疗费,您可以到法院起诉他。”负责咨询的律师解答道。

    付阿姨对记者说:“我再去找中介时心里就有底了,律师说了,这事他们得负责任。”

    沈河区司法局局长吕祥臣对记者说:“这里不仅为流动人口设置法律援助室、纠纷调解室、谈心室等咨询场所,还为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他们只要到社区登录沈河政务内网,就有律师在电脑另一头和其面对面交流。还为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减化办理流程和手续。对行动不便的流动人口还可以拨打预约电话,申请上门服务;在遇到情况紧急或集体性、群体性流动人口维权案件时,会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肖勇军,2010年从黑龙江来到沈河区风雨坛街道茂泉社区,刚来沈阳工作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受歧视、受排斥,但是两年多来,风雨坛街道、派出所以及社区对我们帮助很多,专门组织律师、医生等下到社区进行服务,还对我们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多种帮助。

    “如今,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从事化妆品经销。两年多的生活中,街道和社区给了我很多关爱和照顾,小区的楼院、网格、驻街单位为我们设立了流动人口法律服务点(站),在职业培训、社会保险、权益维护等方面,社区都为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现在,又成立了‘流动人口法律服务基地’,开通了全天候的96125诉求热线,让我们需要法律帮助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人咨询。”肖勇军说。

    现在,肖勇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社区的维安义工。“社区给我一个‘家’,我就是‘家’里的一份子。我们社区的‘维安义工’不受性别、年龄、技能、职业等限制,只要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财物、技能、智谋、精力,提供维护稳定的服务,都可以报名参加。”提起自己维安义工的身份,肖勇军自豪地说,“每天晚上我头戴维安义工的小红帽,佩戴袖标,手拿喇叭在小区内巡逻,保护小区的安全。小区的居民都亲切地称呼我是‘便衣警察’。”

    “街道辖区内流动人口有4000多人,近2000户。法律服务基地的建成,可以让这些人口更便捷地得到法律咨询和援助。”风雨坛街道副主任于海东说。

    除了法律服务职能,“基地”还对流动人口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成立一个风雨坛街道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中心,建立由综治、公安、房产、工商、计生、卫生、司法、地税、社区网格组成的“十位一体”管理制度,发动机关干部、社区民警、工商专管员、税务专管员等100多名法律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深,入社区网格进行普法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义务服务。

    下一步,服务基地还将立足平安沈河建设,把各项服务职能前置到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地、餐饮企业、中介机构,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隐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区总工会也将组织维权部门,通过与工地、企业、商家签订工作责任状的方式,第一时间干预和化解流动人口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维权工作制度化、长期化、法制化,切实掌握流动人口各项权益保障的主动权。

    据悉,“基地”在风雨坛街道运行、评估后,沈河区计划将这种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区推广。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沈阳从重处罚“打假”传言 派民警下基层辟谣
·沈阳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至240元
·沈阳:试点生活垃圾分类
·辽宁:179个摄像头监控整个沈阳中街
·沈阳超市开辟专区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
·沈阳公安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公安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和平区创新社会管理“和平模式”探究
·沈阳:政法委书记“领衔”调研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构建六大社会管理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