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主体抓自治
创新群众参与机制
没有服务对象的有效参与,服务和管理就称不上是全面的到位的,也很难保持长效。皇姑区始终把尊重和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
建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的效能评价机制,赋予群众的话语权。凡涉及群众诉求和基层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工作时限都要在社区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居民自治开辟新途径。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居民自治。新航社区探索出了民情议事会模式,通过社区推荐、居民举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公推公选出14名议事会成员;聘请驻社区的城建、房产、学校、自来水、公安、供暖等单位的6位党政领导为顾问,同时进一步拓展完善组织网络,将议事会成员、社区干部、楼栋长、单元长、协会负责人全部纳入其中,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行顺畅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寿泉地区总结摸索出业主分区自治、社区统管自治、志愿者联合自治、专业特种设备自治、社区和业主联合自治等5种自助式物管模式。目前全区70%的弃管小区建立了社区支持、居民自助管理的自治模式,有效破解了弃管小区无人管的难题,实现了公共服务顺利推进与居民群众内心满意的“双赢”。
把握要素抓整合
创新社会协同机制
社会管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相辅相成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近年来,皇姑区不断整合资源,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发挥传统社会组织的联动作用。区总工会、工商联积极发挥职工组织、企业组织的作用,配合区人社局,积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三方协调机制,创造了动态建会、集体签订合同、监督检查、区域协商“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区"+N"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实现了全覆盖,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激发新型社会组织的补位作用。针对当前因物业弃管、物业和业主纠纷而引发的信访稳定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皇姑区选取弃管小区集中的黄河街道作为试点,尝试建立“一体两翼”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一体”就是在街道办事处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社区成立物业管理服务站,“两翼”就是成立地区物业企业联席会和业主委员会协会。该模式发挥群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作用,合力解决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街道物业服务中心,实施“准物业”管理。
化解矛盾抓联动
创新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构筑民间调解网。全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40个,形成了便民、高效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成八大妈式调解团62个,培养民间义务调解员1738人,这些群众性调解组织成为可以充分依靠和信赖的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建立“皇姑网上法律咨询服务平台”。法官通过法律咨询服务、视频调解和约谈等形式为基层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平台开通一年来,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通过咨询和约谈帮助基层调解纠纷170起,被群众称为“阳光之举”、“惠民之举”。
建立诉调对接联动机制。在12个街道设立了10个诉前调解中心,建立联动调解机制,邀请调解员、陪审员参与调解,做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两年来,400余件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诉前调解达成化解协议。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实现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化解矛盾。
宣传引导抓文化
创新思想道德引领机制
近年来,皇姑区以平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大力开展平安和谐理念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宣传,引导群众思想上的共鸣,凝聚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的力量。
挖掘传统文化,建立道德讲堂。开展了以“德、信、和”为主题的“平安文化”创建活动,在全区树立“以人为本,文化创安,全民参与,群防群治,明礼守法,和谐发展”的平安文化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开展平安文化“十个一”活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平安志愿者协会,组织一支平安文化宣传队、建立一个平安文化宣传画廊、举办一台平安晚会、打造一个平安楼院,建立一个法治讲堂、开展一次邻里平安守望互助活动、每个楼道制作一个共建平安提示板,每个志愿者要配发一本平安志愿者记实手册,向每户居民发放一张治安温馨提示。
选树民间道德模范,弘扬志愿精神。开展“我身边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建立了2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把群众渴望平安的愿望转变成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启动心理服务“心桥”工程。针对老年心理危机、就业困难和生存压力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皇姑区以社区为平台,开展心理服务,邀请十位心理服务专业人士,深入社区通过采取集中讲座、个案跟踪、危机干预等办法,为空巢老人、弱势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引导群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记者 李莉)
·沈阳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至240元
·沈阳从重处罚“打假”传言 派民警下基层辟谣
·沈阳:试点生活垃圾分类
·辽宁:179个摄像头监控整个沈阳中街
·沈阳超市开辟专区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
·沈阳和平区创新社会管理“和平模式”探究
·沈阳和平区创新社会管理“和平模式”探究
·沈阳公安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政法委书记“领衔”调研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构建六大社会管理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