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公共安全

大城市应急避难观察:“回家困难者”需迅速安置

2012-08-13 15:46:1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回家困难者”生命安全的屏障

    “仅仅有防灾设施和政府准备,并不能确保减灾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闫笑非说,“民众长期不懈的防灾训练,以及由此培育出的防灾意识和逃生经验,是防灾设施和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大量灾例证明,人类预知灾害的能力有限。为此闫笑非建议,应加强对民众防灾意识的宣传教育。街道、学校、企业等单位也需经常开展防火灾、防地震、防水灾等灾难的逃生演习。

    据金磊介绍,2004年,伊万飓风袭击古巴,但政府预先疏散了200万人,从而使灾后无一人伤亡。在当今古巴,全国城乡人口有超过95%的人经过日常救灾训练。这说明,防灾减灾并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关键是要建设起一种基于意识、责任、制度、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城市中不同地段,要按周边情况建设相应应急避难场所。

    一般来说,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避难场所”和“广域避难场所”两种。前者多为人口密集地点附近的街头绿地、小型公园等空旷区域。后者多设于大型公园、广场、大学校园等地,不仅空间更大、可容纳人员更多,且可以在周边建筑群倒塌或发生火灾时为避难者留出足够安全距离。

    鲁照旺认为,政府应把学校建成最好的避难场所。他举例说,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市80%的避难市民是在各类学校中避难。“学校大多有比较好的避灾条件,具备避难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有避灾的场地和建筑。”

    在日本,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坚力量是当地的小学。日本每所小学都建有仓库,存放压缩干粮、帐篷、普通药品等物资,这些仓库由附近社区家长和教师共同管理。当公共灾难出现后,小学操场和教室就成了紧急避难场所。而在日本的中学,一般还建有冷库,存放血浆、疫苗等救灾药品。

    “在灾难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是受灾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鄢圣华说,“政府要加大对已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管理和维护。唯此,民众在大灾难后,才能从这里获得基本的尊严感和安全感。”

    鄢圣华还指出,政府除做好应急避难的平时“功课”,要鼓励各社会力量参与灾后应对。比如要求企业尽可能为回家困难的员工提供居住条件,并在企业所在设施内储备一定天数的饮食和生活物品,等等。

    据了解,在日本,在暴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东京会开放政府设施和公立学校供“回家困难者”暂避,并与商业酒店、铁路系统达成协议,让酒店开放大堂、车站开放站房设施容纳此类人员。这些措施在2011年“3·11”地震和同年9月的“15号台风”灾害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北京将提升公共交通汛期应急预案 保障运营安全
·专家谈洪涝灾害应对:应急预案要做到一桥一案
·湖南举行大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习
·国家防总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沪浙全力防汛抗台风
·甘肃要求各县组建专职应急处突队伍
·浙江"升格"防台风应急等级 约40个市县发布台风"警示单"

·浙江"升格"防台风应急等级 约40个市县发布台风"警示单"
·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辽冀洪涝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成功应对重大灾害 我国应急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让应急预案里融进道德元素
·路网监测应急处置中心运行
·民政部: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 确保安全度过主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