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素有“红军之乡”的美称。
巴州区是巴中市府所在地,全区幅员2562平方公里,辖6个城区办事处,51个乡镇,总人口14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0%以上,是典型的老、边、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省130多位。
今年年初,巴州区人民法院提出了面向中心、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开展审判工作的“三个面向”总体工作基调。半年以来,该院逐步让全院审判力量下沉到诉讼服务中心、社区和人民法庭,实现了由坐堂问案向能动司法的转变。
■面向窗口
“集约式审判”便民利民
7月3日上午,退休法官杨大玉一大早便来到了诉讼服务中心。“今天会很忙,预约来咨询的就有11人。”老杨告诉记者。
杨大玉原是巴州区法院的资深民事法官,退休后被反聘到诉讼服务中心担任特邀咨询员。由于他业务精通,细心耐心,当地老百姓与律师均尊称他为“金牌咨询员”。
8时30分,来到诉讼服务中心的老百姓陆续多了起来。
“杨法官,我是昨天给您打电话预约咨询的小张。一朋友在我这里借了3万元钱,约定还款时间是两年,现在快过去4年了,不但没还钱,人还不见了,听说这种纠纷超过还款时间两年法院就不管了,我的钱是不是就要不回来了?”一名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急切地向老杨问道。
“小伙子,先别急,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从你的条据上看,现在还没超出诉讼时效,建议你到旁边的立案窗口做一个预登记,保护诉权。”“我明白了,我马上去办理。”看着小伙子风风火火地离去,记者还没来得及和老杨聊几句,几名群众又来到了他面前……
在巴州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墙上,整齐地挂着诉讼风险提示、诉讼流程指引、诉讼费收取办法等一整套诉讼制度。陈列架上摆放着诉讼指南、法条单列本等相关资料,宽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案件信息、相关工作制度。在这里,任何一名老百姓都能清楚地知道“怎么打官司”。
为体现高效便捷这一宗旨,巴州区法院将立案、诉讼费收取、执行、委托、法官预约等14项服务性功能全部集中在诉讼服务中心。“以前一个案件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在这个大厅便能全部办理,方便多了。”巴中市律生和律师事务所的张良律师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以前没有实行“一站式服务”时,法院立案的过程基本上要用3天时间。而现在却简洁了很多:立案法官进行立案材料、证据的初步审查并指导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完善,用8分钟;当事人到旁边窗口缴纳诉讼费要3分钟;立案法官现场随机分案确定承办法官用1分钟;通知承办法官到诉讼服务中心接待当事人用5分钟。
也就是说,不到2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立案程序,而当事人的相对时间也压缩在了12分钟以内。
此外,还有6间调解室由各业务部门每天轮流指派法官在现场开展调解工作。在诉讼服务中心的登记簿上,记者看到该院日均接待当事人80余人次,日均办理各项诉讼业务90余件次。
“我们建立诉讼服务中心,人员集中,窗口集中,职能集中,就是要让老百姓打一个明明白白的官司、高效便捷的官司、实实在在的官司、讲文明的官司,解决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巴州区法院院长杨上宇说道。
■面向社区
“融入式审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巴中市、区两级党委提出了“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个大前提下,巴州区法院提出了“面向社区,开展融入式审判”的工作思路。
“根据贵院提出的行政长官出庭应诉率低的司法建议,我们先后3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从强化行政长官法制意识、规范出庭应诉程序、强化考核管理等三个方面提高行政长官出庭应诉率……”这是巴州区政府对巴州区法院一份司法建议的回复,随之出台的还有《巴州区行政长官出庭应诉具体规定》这一制度。
近两年,巴州区法院以司法建议为抓手,针对审理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先后就行政长官出庭应诉、农村银行业机构安全、商品房交易管理等问题,向巴州区政府、市银监局、区房管局、区住建局等16个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54条,有效促成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形成。
同时,在全市的重点工作中,巴州区法院还立足巴中发展大局,先后制定了《关于为全市投资软环境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等7项工作制度,提出一系列具体服务措施。
今年初,为更有效地配合巴州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根据巴州城区办事处的重新划分,巴州区法院顺势而为,以城区6个办事处为依托,设东城、西城、宕梁、江北、回风、玉堂6个社区巡回法庭,为社区化解纠纷,与社区党政交换意见,开展社区法制宣传,逐步构建起与社区共享、共建、共理、共防的合作模式,真正做到司法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无缝融合。
“现在开庭!”民一庭法官杜明友洪亮的声音在老汉刘洪远的屋内回荡。
6月15日一大早,杜明友一行4人来到位于巴州区东岳庙街62号的刘洪远家里。
看到法官来了,刘洪远挣扎着要从床上爬起来。杜明友和书记员石静赶紧上前几步,搀扶他慢慢坐在床沿上。
经法院判决,刘洪远获得现居共有之房中的一室一厅,面积为35.12平方米的所有权。
“我终于有救了,法律给我撑了腰!”听到判决结果,刘洪远流下了两行热泪,连连向法官们表示感谢。
刘洪远已年届七旬,因脑溢血致偏瘫,膝下育有二女一子,均在外打工或远嫁外地。他现居的房屋是老两口靠去海南捡破烂积攒的钱购得,写在儿子名下。因儿子儿媳一直外出无音信,对老人不闻不问,刘洪远无奈向法院起诉,请求分割共有之房。
这起纠纷案件的两名被告下落不明,两名第三人远在山东。社区法官杜明友承办此案后,数次到刘洪远家中和社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他的生活现状和需求。
宣判结束后,看到老人家里简陋的床铺、脏兮兮的被褥,还有狭窄的厨房里堆着许久未洗的餐具,大家感到一阵心酸,不约而同都想为老人做点什么。
一行人很快分工,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不一会儿就让老人家里亮堂了许多。
据悉,巴州区法院的社区巡回法庭自组建以来,在社区一线自主化解纠纷846件,调解率高达78%,与社区党政交换意见12次,联动调处纠纷249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面向农村
“互动式审判”全面渗透民意
人民法院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社会的主体在基层。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以来,巴州区法院将法庭作为“面向农村”的主体,提出人民法庭所受理案件的75%应当就近、就地审理,85%以上案件应当调解并兑现完毕,积极开展“互动式”审判,解决社会需求问题。
“我是司法联络员,我珍视这份荣誉,我将认真履职。”今年6月,在巴州区法院的推动下,巴州区召开了司法联络工作会议,为全区916名司法联络员颁发了聘书,这意味着巴州区法院服务社区、服务农村举措又有了新的发展。
司法联络员遍及全区6个城区办事处、51个乡镇。
人群来源也十分广泛,既有城区办事处、基层党委、政府的党政领导、工作人员,也有人民调解员和在农村当地非常有威望的人士。
他们一方面为基层党政、人民法庭提供辖区纠纷的综合信息,为案件的化解、稳控提供线索、建议;另一方面可以接受法院委托开展调解工作,通过委托调解实现党、政、法庭、社会的多种矛盾解决资源的有效整合。
今年6月,在当地司法联络员、70多岁的林业局退休干部杨青光参与下,巴州区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执信访案。
2010年7月,周太林夫妇购买卢某夫妇房屋一套,后卢某夫妇拒不搬出房屋,巴州区法院一审判决卢某夫妇腾空房屋并赔偿损失。
判决生效后,卢某一家6口人一直居住在涉案房内,拒不腾空房屋。周太林夫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随即到相关部门信访。卢某则声称“死都不会搬离”,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执行法官确定了“多方联动、法院主动”的和解执行思路,一方面连续3次深入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向他们宣讲法律政策,陈述利害关系,劝导、引导双方以和为贵。另一方面邀请当地司法联络员杨青光参与调解,同时与被执行人卢某所在单位取得联系,让单位参与案件调解,使得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司法联络员制度启动以来,巴州区法院法官结案率上升7个百分点,人均办案率上升5.4个百分点,案件调解率上升3.4个百分点。
在多方联动的同时,巴州区法院也坚持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利用“当场天”公开审理农村多发的离婚、赡养、抚养等纠纷,让群众在旁听过程中认真审视家庭亲情关系。
今年以来,巴州区法院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情况,开展进村法制讲座6次;针对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频繁引发纠纷的情况,主动上门指导40余次;针对新法律法规刚出台时的空档期,就《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条例》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5次。巴州区法院时刻以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胡 宇 杨 洋)
·山东日照中院能动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福建:追求质效双升强化能动司法
·能动司法保大局 精品战略赢公信
·浙江法院能动司法引导民间投资入正轨
·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 妥善化解民间借贷问题
·以能动司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