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实有人口

从数据看十年民生

2012-08-13 13:03: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十年,对于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百姓却是结结实实的3650天。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就业高峰期,正是由于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高峰的压力。”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说。

    1.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这十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经济稳定增长为收入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居民收入增长,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局面。”盛来运说。

    在看到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现实。这个问题不解决,也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成为当下改革攻坚的重点。近年来,我国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前,深化收入改革的总体方案正在制定。

    92%:大幅提高扶贫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去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大幅提高了92%。按此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688万增加到1.28亿人。

    “这意味着中国中央政府将更加致力于服务贫困人口,贫困人群也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局陈少华博士认为。

    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212万人和4898万人。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亿、4.73亿、1.43亿、1.76亿和1.38亿人。

    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参保人数达3.3亿。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绵竹市委政法委书记刘水:民生保障是前提公共服务是基础
·北京:民生导向迎来大好局面
·吉林:把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成民生工程
·新郑经验:推进服务民生城乡一体化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渝东南贫困区:“让百姓享有最基本的民生保障”

·渝东南贫困区:“让百姓享有最基本的民生保障”
·服务民生得民心 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
·青海:灾后重建民生优先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西藏日报:加快以民生促公平的西藏社会事业发展
·诸城:农村社区如何保障民生
·最高法院:强化平等保护意识 审慎处理涉民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