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东升 实习生 方华蛟
记者:宁波市率先制定出台了企业信用监管与社会责任评价办法,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心,其效果如何?
王勇:以和谐企业创建为载体,激励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力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其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资双方合作共赢局面初步形成,和谐企业理念深入人心。职工与企业进一步树立了利益共同体的理念,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谐企业率先开展了企业与职工“共同约定行动”,引领全市11085家企业参与行动,70%的签约企业兑现“不减员不减薪”承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劳动关系更趋和谐,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去年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4625家和谐企业均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有4412家企业职工工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些企业不存在“用工荒”现象。
企业生产与环境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4625家和谐企业中,有1861家实施了环保方面技改投入,有136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
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不少企业纷纷建立了党、工、团等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项活动。4625家和谐企业中,有1672家进行了村企结对或建立慈善冠名基金等,有1867家建立了企业内部职工帮困基金,落实金额达3.3亿多元。
激发了广大职工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转型发展。全市有近100万名职工参与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发研究和“五小”竞赛活动,产生技术创新成果1.26万项,宁波市“首席工人”404名,职工先进操作217项,有力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记者:在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方面,宁波还有哪些举措?
王勇:一是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平等协商、对话沟通化解矛盾,实现管理方式从重政府管制向重企业内部协调转变。二是加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组建力度,建立行业性职代会和平等协商制度,制订企业行业标准,强化新经济组织行业自律管理。三是建立企业信用分类动态监管制度,整合27家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和5家国家直管机构,对新经济组织实施监管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对企业信用进行分类标识,实施A.B.C.D分类监管制度,实现企业监管信息共建共享。四是实施劳动关系矛盾预测调处发布制度,把劳资矛盾化解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为新经济组织发展创造和谐环境。五是建立社会化企业服务机制,拓展宁波8718企业公共服务中心、12351职工服务中心、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三大中心对企业、职工的服务功能,实施“创二代”培育工程和“职工精神福利”计划,共同做好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集体协商让劳资共建共享
□陈东升
工资是职工最核心的权益。宁波市把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作为和谐企业创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工资集体协商对象已从规模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发展,从企业向行业、区域协商发展。目前在宁波,已建立起拥有6530人的三级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积极稳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仅列入了宁波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平安建设、提升生活品质考核体系,而且还进入了宁波市地方立法调研程序。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保障了职工的核心利益,维护了职工队伍稳定,建立了职工与企业协商对话的有效平台,促进了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宁波市的实践生动证明,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实质上是在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把企业打造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也使劳动关系双方从矛盾对立走向唇齿相依,共建共享、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