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利民
记者:为什么说公共服务是统筹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的基础?
刘水:“六大体系”包括:民生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特殊群体帮扶体系、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公共安全体系、思想道德体系。民生保障是前提,公共服务是基础,特殊群体帮扶是重点,矛盾纠纷化解是关键,公共安全是需要,思想道德是支撑。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绵竹全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公共服务体系由市、镇、村三级服务平台构成,通过将76项社会服务管理便民措施、35项政务服务下沉到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进一道门,办所有事”,作为是“六大体系”的落脚点,公共服务体系是基础性、根基性的体系。
记者:为什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
刘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带来了西部农村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震荡交融,广大群众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让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心聚力成为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长远支撑性工程。绵竹结合历史传承的忠孝文化、灾后孕育的感恩文化、发展伴生的年画文化、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撑。
记者:如何评价“六大体系”的成效?
刘水:统筹推进“六大体系”,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政府每年将76%以上的地方财政用于民生建设,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各类社会矛盾得到显著化解,逐步剔除滋生矛盾纠纷的土壤,85.5%的突出矛盾纠纷得到就近及时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在广大农村处处都能见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标语、横幅,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感恩情怀,铭记党恩,感恩奋进的信念深深扎根于绵竹人民的内心。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6.28亿元,已超过震前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9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5.4%。全市信访总量为851批4583人,比2009年分别下降7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