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四川绵竹:进一道门办完能办的事

2012-08-12 10:29:4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 马利民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四川省绵竹市遭受重创,被国务院列为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发生后,因灾引发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土地征用与补偿等矛盾纠纷激增,涉校、涉房、涉法问题增多,灾前灾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满情绪堆积发酵,社会管理压力前所未有。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绵竹市把社会管理与灾后重建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总体思路,统筹实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特殊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思想道德”六大体系,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全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5.4%,信访总量下降41.46%、刑事案件下降15.6%。

    民生优先——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农家

    “从开办农家乐,就是政府部门出面给我们担保,并给我们补贴贷款利息,然后是旅游局按着标准的乡村旅游模式,来帮我们规划建设。”7月23日,绵竹市土门镇麓堂村村民廖俊宏一边把记者往自家的农家乐里带,一边念叨着对政府促进他们增收致富的感激。

    像廖俊宏这样,在绵竹市沿山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就有400余户。结合沿山旅游开发战略的推进,绵竹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对老百姓开办农家乐给予小额贴息贷款,三户联保最多可贷30万元。

    以《绵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绵竹突出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引入业主、组建协会和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完善38家龙头企业、310个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联结方式,引导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基础配套的原则,绵竹目前完成了13.9万户农房重建,建成了1000余个集中居住点、50余个特色生态聚居点。完善了聚居点的水、电、气、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心。针对震后泥石流等衍生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防灾应急避险体系,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防灾应急演练,让群众住得放心。

    基层在先——服务管理遍布每个村落

    7月23日一大早,绵竹市金花镇云盖村3组村民李家贵急匆匆赶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窗口。“同志,我们村要推广早实核桃,我准备把自家林地的杨青树砍了栽核桃,请帮我开一份砍伐证。”

    “别急别急,坐下慢慢说。”负责窗口办理的尹邦杰起身为其倒了一杯水,问道:“你砍多少米?林权证,申请表带了没?”“都带了,你看看。”

    核对资料、收缴育林基金、开具砍伐证、盖章,短短十几分钟,李家贵就拿到了砍伐证。临出门前他对工作人员说,以前要办砍伐证又是找办事员,又是找科室负责人,还要找分管领导签字,办公室盖章,哪一个人不在就搞不成。

    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张便民服务卡,搭起了干群连心桥,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绵竹坚持“人财物往基层倾斜,重点工作在基层落地,公共服务向基层覆盖”,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能办的事”。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绵竹市各村均建立了“三委一站一网”(党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网)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以农村院落、村民小组为单位,民主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民主决策村务,监委会全程监督,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

    凝心聚力——文明乡风触动每个心灵

    7月21日下午3时,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二组文娱队的村民们准时在活动中心集合,彩排将在晚上的全村文艺汇演的节目。一些忙完活儿回家的老少爷们也聚在门口,提前欣赏排演的节目,偶尔还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欢声笑语不断传出。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文艺团体,在绵竹有70多个。绵竹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绵竹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利用271个文化项目设施,充分发挥21个镇乡综合文化站、168家农家书屋、200余条全民健身路径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全域覆盖。

    以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为重点,在农村建立了多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感恩文化室。以“三基地一窗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建设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灾后重建、加快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信念坚定、奋勇争先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人物及好经验,弘扬抗震救灾和新时期绵竹精神,引导群众积极向上。

    同时,绵竹还积极开展了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三大地方节庆文化品牌影响力,形成农村“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精彩、人人都参与”的文化繁荣局面。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