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宜昌

宜昌政法委书记王兴於:信息化最终目的是实现零距离服务

2012-08-12 10:08: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 胡新桥

    记者:试点之初,宜昌为何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信息化为支撑”?

    王兴於: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管理工作也应实现向联动协同、向主动服务、向信息化手段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信息化建设是基础、关键和先导。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认为,必须摸清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基本要素,有这些基本要素的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畅,才能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记者:宜昌采取了哪些措施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成效如何?

    王兴於:为了动态准确地掌握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这四类基础信息,我们全面推进以网格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管理服务信息数字化,构建城区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通过“网格员与志愿者、网格与部门”相结合的动态采集信息和“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比对信息,实现了各类基础信息的动态管控和融合共享,从而建立起这四个基础信息系统,综合形成城区全域覆盖、开放式、兼容式、共享式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各级各有关方面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奠定了坚实的信息支撑。

    依托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我们着力构建起贯穿常住人口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居住周期的两大服务体系,实现了人口情况不断变动,社会管理服务及时有效跟进,使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成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过程,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记者:宜昌还将在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哪些工作?

    王兴於:信息化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手段,零距离为民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其实技术手段只是信息化的“表象”,其目的是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也就是我们说的跟进管理、跟进服务。

    信息化建设说到底,是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及时便捷、更加精细到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探索构建社会征信公共基础平台,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和与农民房权、地权、林权“三权”基础信息系统,不断总结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一本三化”试点经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不断深入。

流动共享的信息汇成社会和谐

□胡新桥

    网格化管理并不是宜昌首创,之所以能催生“宜昌经验”,不过是借助信息化建设,让鲜活的人、事、物信息在网格中、在政府部门间共享流动,最终使得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及时有效提供给每一个生命,让部门信息的涓涓细流汇入社会和谐的大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如何打破部门之间、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壁垒,则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应有之义,这其中最易发生改变的应是无根本性利益冲突的部门壁垒,但囿于体制机制问题,这个最易改变的问题往往成为社会管理的症结、难题所在。

    信息化建设让政府部门尝到甜头,各部门由此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共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这,正是“宜昌经验”的启示。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