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努力做到民有其居”
记者:近几年黑龙江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吉炳轩:优化城乡居住环境是改善民生的务实之举。近几年黑龙江的变化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不仅城市在变、农村在变,而且垦区在变、林区在变,城乡共同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更加舒适、更加整洁、更加便利。亮点之一,城乡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我们大规模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累计投资2753.8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6.9万套,完成泥草房改造90.2万户,惠及城乡群众306.3万户,工程总量、开竣工率、惠及群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亮点之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我们扎实做好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垃圾治理工作,着力提高城市供水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供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累计投资458.1亿元,建设“三供两治”项目503个。亮点之三,城乡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我们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大力推进小城镇及旅游名镇建设,一座座现代化小城镇、一个个小康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千方百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做到民有其乐”
记者:如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有些什么好的做法?
吉炳轩: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正义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进一步加大教育薄弱环节投入,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们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25元;我们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召开省委全会研究部署,深入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八大工程”,以抓工程的方法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力作竞相涌现,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千方百计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做到民有其安”
记者: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何举措?
吉炳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条件。我省企业转制晚、历史欠账多、社会负担重,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重要、十分繁重。我们全面推进决策风险评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救助、互联网监管、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我们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着力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省县(市、区)全部建立调处中心,1278个乡镇(街道)和8471个行政村建立调访办公室,及早发现、一线调处、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我们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突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强煤矿、交通、消防等专项整治,严肃追究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我们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份。
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民生工作底子薄、欠账多,还存在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社会保障标准不高、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我们一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把握好民生工作的力度、节奏和速度,多干打基础、利长远和促发展的事情,努力把财富的蛋糕做大,让龙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记者 郑少忠)
·黑龙江日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利用好国家区域政策
·黑龙江建立保险纠纷化解机制
·黑龙江以四个突破深化“破案会战”成果
·服务民生得民心 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
·黑龙江:重点破解“案多人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