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大 民生为重 民生为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访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
“我们一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把握好民生工作的力度、节奏和速度,多干打基础、利长远和促发展的事情,努力把财富的蛋糕做大,让龙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始终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截至2011年末,全省累计直接民生财政支出4404.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民生领域投入越来越大,群众得到实惠越来越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黑龙江形成了怎样的民生工作新格局,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重要启示?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
“千方百计扩大群众就业渠道,努力做到民有其业”
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黑龙江是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的?
吉炳轩: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还是发展经济。近些年来,我们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较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突出矛盾,积极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容量,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壮大产业来创造就业岗位。我们扎实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出台专门文件,并启动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对创业企业实施“四放宽、两减免、两补贴、一贷款和五服务”扶持政策,共为13.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7亿元,通过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开发就业岗位47.5万个。我们切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出台《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切实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援助,着力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做到民有其得”
记者:黑龙江低收入群体比较多,这几年是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
吉炳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农民、石油工人、林业工人、农垦职工、装备制造业工人以及离退休人员等六大群体是黑龙江社会的主体,曾为共和国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所得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很不相称,使这些劳动群体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安定的根基。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级财政及企业尽力筹措配套资金,彻底解决了历史拖欠职工工资的老大难问题。我们扎实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企业工资调控力度,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着重提高低收入群体实际工资水平,确保了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我们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1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110多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我们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过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劳务性收入等途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
“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体生活,努力做到民有其保”
记者: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请您谈谈取得了哪些成效?
吉炳轩: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缩小各类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缓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们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让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每年集中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截至去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70.4%的农业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9%。我们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项保障指标均较以前有明显提升;我们切实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90%以上市(县)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贫困群众取暖救助、用电补贴以及教育救助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黑龙江日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利用好国家区域政策
·黑龙江建立保险纠纷化解机制
·黑龙江以四个突破深化“破案会战”成果
·服务民生得民心 黑龙江公安边防总队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
·黑龙江:重点破解“案多人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