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上海协同应对灾害“绝对化” 让城市“有生命”

2012-08-10 14:32: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灾害应急管理:多灾种协同

    “同样的雨,不同的灾”;过去的单灾种,变成如今的多灾种。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么复杂的难题。

    在不久前的一次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的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举了一个1977年上海特大暴雨的例子。

    当年8月21日晚到22日晨,在上海北部地区出现了上海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400毫米以上雨量的笼罩面积约230平方公里,东到吴淞,西到南翔,南到彭浦,北到罗店。暴雨中心在宝山塘桥附近,最大降雨量达591.7毫米,其中12小时降雨量达567.6毫米,最大的1小时达147.3毫米。

    当时这场特大暴雨造成了大范围的严重积水,是上海地区历史上最严重的涝灾之一。但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

    张嘉毅说,当时上海的宝山、嘉定等地,还基本是郊区农村地区,以农田为主,灾种比较单一。如果这场上海有记录的最大暴雨下在今天,那结果会怎样?现在的宝山和嘉定地区,都是上海的新兴城市化地区,人口结构和经济布局,已今非昔比,肯定会带来多灾种的综合灾情。

    多灾种的协同,已引起防灾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也是灾后应急体系的关键。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一场比较单纯的暴雨,目前需要考虑的方面已经可以“列出一个长串的表格”。其中,下立交、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城市结构中的“新兴部位”,都已上升为“重点防范和应急抢险的对象”。

    此次“苏拉”、“达维”双台风向我国沿海逼近之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第一时间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防汛排水与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强应急联动,确保超强降雨下,下立交等低洼道路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地下设施将重点落实对暴雨积水、雨水倒灌的防范措施。

    本刊了解到,自1993年开通至今,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以年均超过两位数的百分比大幅度增长,轨道交通日益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市民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比例不断增长,目前约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35%左右。

    “地铁淹不起,防汛措施要不断跟上,甚至应该准备几套方案、几套设施。”受访专家说。

    在专项的轨道交通应急预案中,一旦出现地铁事故,仅现场处置这一环,就需要有“多灾种的综合思维”:应向乘客及时告知事态信息及防灾避险事项;应急救援总队开展人员搜救,卫生部门及时进行现场医疗救护和伤员转运;组织力量进入事发运营现场,加强客流应急疏散秩序的引导和维护;15分钟内调集车辆至指定地点,将滞留人员运送至其他公交枢纽或未受影响的轨交站点,并根据需要向出租汽车企业发出调车指令;维持事发站点周边秩序,进行疏导、指引,并接受各类问询。

    上海还在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修编完善,实施动态化、数字化管理,不断提高预案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下立交进水、航班延误等影响公共安全的情况,相关部门将完善细化抢排积水、交通管控、旅客疏导等“衍生”环节防范方案的互相衔接。上海每年都会遭遇“台风高发期”,防台风预案要针对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完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台风到来前,以“防”为主,重点是防强风、防暴雨、防大潮、防高空坠物、防树木倒伏、防建(构)筑物倒塌;台风到来时,以“避”为主,以不死人、少伤人为重点,按预案落实人员的转移撤离和船舶的进港避风;台风过后,以“救”为主,全力抢险救灾。

    在这方面,上海有一个全球的示范性项目,那就是“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基于这一系统,气象、防汛、卫生、交通、市政、应急办等多部门将联手综合多灾种信息,实现多部门的联动防灾,实现多层次的应急响应,面对各类气象灾害,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处置”。

    在这一预警系统之下,上海应对灾害的测、报、防、控各环节的部门将合作,重点监控风灾、海洋气象灾害、细菌性食物中毒、电力能源安全、雷电灾害、强霾、热浪与健康等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推出14个子预警系统,及时作出预报预警。(记者 李荣)

[责任编辑:张学伟]
相关报道

·上海全力防范双台风(组图)
·上海部署防御强台风“海葵” 今日将撤离20万人
·上海规定台风期间企事业单位可安排放假或换休
·“海葵”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对上海影响仍将持续3天
·上海应对海葵准备足措施实 城市运行基本正常
·上海启动防汛防台最高等级响应

·上海启动防汛防台最高等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