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濒江临海的特大城市,最担心的就是风、暴、潮、太湖洪水,更怕的是它们“三碰头或四碰头”
京津冀大暴雨刚过去,“苏拉”、“达维”双台风又向我国沿海逼近。江南人印象中梅雨期的“绵绵细雨”,似乎正在被一场场“要么不下,要下就下得狠过头”的集中强降雨所取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城市的软肋遭遇到这种极端天气,马上就会产生灾害的倍增放大效应,最终的灾情往往出乎意料,这就是大城市特有的“高影响灾害事件”。
作为特大城市,上海已专门成立了城市气象的研究机构,对之进行“专门的攻关”。
城市,一个特点鲜明的区域,不仅人口高度密集、楼宇高度密集,而且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频繁。
全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占陆地总面积4%的城市里。有专家判断,到2030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将有3个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会给天气带来什么?进而会给城市灾害和城市防灾带来什么?
“城市的形态变化及大气动力系统的变化,会形成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和热环境。这些因素反馈给天气系统,就会带来城市局地天气的新特征。”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谈建国向本刊记者解释。
他进一步阐释,如今城市天气过程中的能量集聚和释放,往往会有“绝对化”的趋向。要热,就持续高温,“热得不转弯”;要下雨,往往是局地强对流、强降雨,小时雨量“让你吓一跳”。谈建国称之为:城市与天气正在互动。
今年上海入梅后的前两场降雨,就把常年的梅雨量“下掉了一半”。局地、短时间、高强度,这几个特征对城市安全来说,威胁较大。
上海中心气象台的专家在预报的实践中体会很深,台风、暴雨等天气过程,越是接近大城市,其路径、走向及强弱就越是“不确定”,往往有“极细微的因素在里面”,是城市所特有的。
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气象局已决定在上海率先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其中“城市气象”这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将是“重中之重”。
让城市“有生命”
如果要让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就要让城市“有生命”。只要是生命体,那就一定是个综合体,“是多个面相的统一,地上地下的关节要打通,城市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要匹配,天人要合一”。受访专家说。
那么,城市这个“多面体”如何形成,其间的和谐度又怎么达成?受访专家说,要从一次次灾害中挖掘真正的经验和教训,让自己的认识不断地充实与深化,让自己的应对办法越来越多。城市安全,不要幻想“预定和谐”,也不要期盼有“现定的完善的方案”,只能老老实实地“吃一堑长一智”,向自然和城市的运行规律学习。关键是态度老实,不取巧,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全力落实。
以上海为例,这个濒江临海的特大城市,最担心的就是风、暴(暴雨)、潮、太湖洪水,更怕的是它们“三碰头或四碰头”。在城市安全格局中,城市的防汛排水体系地位十分重要。上海正在全面思考相关体系的“再完善”,其中的关节点还是“多侧面的统一,绝不能单打一”。
受访专家说,首先是防汛排水设施的硬件建设,“也并不是做一个规划、排几个项目、列几笔投资那样简单”,需要与城市总体建设节奏与格局、设施管理运行等多侧面统筹协调。
据上海市防汛指挥部人士介绍,上海市规划雨水排水系统365个,服务面积853平方公里,规划泵排能力4140立方米/秒。截至目前,已建雨水排水系统255个,占总数的69.9%;服务面积为564平方公里,占总数的66.2%;现状泵排能力2850立方米/秒,占总数的68.8%。现有排水管道总长约1.1万公里。
未建成的雨水排水系统,主要集中在上海中环线以外。在下一步防汛体系“再完善”的过程中,将结合城区旧区改造等城市建设进程,把城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好。部分城郊结合部和郊区新城的建设中,要注重“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不能忽视地下排水网管的建设,不能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防汛专家还认为,防汛设施不能一建了之,一时覆盖不了的薄弱环节也不能“干等着”,挖掘潜力也很重要。
河道问题也是大城市的一大共性问题。城市发展占地与保持足量的水面积是一对矛盾,而一旦实现了“矛盾统一”,那将是城市理念的提升。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章震宇说,河道不仅具有景观、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调节暴雨洪水的功能。
·上海全力防范双台风(组图)
·上海部署防御强台风“海葵” 今日将撤离20万人
·上海规定台风期间企事业单位可安排放假或换休
·“海葵”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对上海影响仍将持续3天
·上海应对海葵准备足措施实 城市运行基本正常
·上海启动防汛防台最高等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