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专家谈洪涝灾害应对:应急预案要做到一桥一案

2012-08-10 14:16: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工人日报 

专家谈洪涝灾害应对:应急预案要做到一桥一案

    

    7月21日,北京遭受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阵,台风苏拉、达维、海葵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中国科协在第17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围绕着如何科学应对洪涝灾害,特邀相关专家,从气象、救灾以及心理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解答。

    有备方能无患

    说起北京“7·21”那场暴雨,身为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的吴正华说,这场雨主要下在南面,北面下得不多,但即使如此,北面密云水库也增加了7000多万立方米的水。目前密云水库大概有11.8亿立方米水,大概比平常多六七千万立方米。

    “北京尽管地处北方,但实际上水涝灾害还是非常严重的。”吴正华介绍说,在金、元、明、清朝的宫廷档案中,就有许多关于洪涝灾害的记载。最近的一次是1890年(清,光绪16年),档案记载:“北京地区,5月24日继续下降暴雨20余日,北京各城门因雨水灌注,不能启闭,行旅断绝。”“永定河洪水冲入北京西便门,护城河水深丈余,朝阳门外水浸过桥……右安门内三转桥迤南,水深七八尺……”

    暴雨标准

    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

    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过250毫米

    北京为什么容易产生暴雨洪涝灾害?吴正华认为主要源自三个原因:

    首先是永定河流域(特别是官厅水库以下,位于门头沟区的山区河道)出现大暴雨时,其产生的洪水经三家店,向南流经房山与大兴交界线,如果左堤被冲塌,洪水就会漫入北京城区。

    其次是北京城区普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时,因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城市河道排洪能力设计标准只为20年一遇,远未达到大城市应具有百年一遇排洪能力标准),造成全市性渍涝灾害。

    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和信号颜色(2010年8月1日起执行)

    四级蓝色:灾害一般

    三级黄色:灾害较重

    二级橙色:灾害严重

    一级红色:灾害特别严重

    第三是属于局地强雷阵雨,一小时下50毫米甚至超过100毫米,而且范围很小,雨量大,便会造成局部低洼区域,尤其是立交桥下积水。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2004年7月10日莲花桥被淹,还有2006年安华桥两次被淹,这种情况差不多每隔一两年就会发生,是北京的一个“常见病”。

    吴正华特别指出,北京的下水管道标准低,是雨水排不下去的重要原因。他说,北京现在一般的路面,大概是1~2年一遇,每小时降雨强度大概36毫米~40毫米的设计,重点路段是3~5年,按照每小时56毫米的雨强来设计。莲花桥是按照3~5年标准设计的,但是当时的雨强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再就是城市化的结果,使城市的硬路面明显增加,马路、房屋建筑密度比较大,绿地比较少,所以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在城区来讲一般都达到70%~80%,水不容易渗透下去。

    如何应对暴雨灾害发生,吴正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应有长远规划,提高排水管网标准(超百年一遇标准),重点部位建地下储水库等;二是采取逐路逐桥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周边来水的汇集,并将周边坡形地面改成梯形(类似梯田),加修导流沟,将下沉路段两头路面坡形改成脊形,阻断两头地表水流入;三是实行应急管理——应急预案要做到一桥一案、一路一案。

[责任编辑:张学伟]
相关报道

·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辽冀洪涝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民政部:近期暴雨洪涝灾害呈现四大特点
·广州市启用3万摄像头240个自动气象站监测内涝
·大城市为何频频内涝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对京冀洪涝灾情启动四级响应
·云南景谷县发生洪涝灾害 4人遇难10人失踪

·云南景谷县发生洪涝灾害 4人遇难10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