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河南日报: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012-08-08 16:36: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郭建宁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理念概括为八个字,这就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这八个字,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核心的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要始终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和本质要求。

    首先,人民利益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统一的。

    其次,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党九十年来所以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就是由于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秉持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事业所以能够成功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再次,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后,人民利益至上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准则。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满意度是检验我们一切决策和政绩的基本依据。执政党只有真正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顺民意、得民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体现发展的包容性

    发展的科学性与包容性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发展的科学性要体现为发展的包容性。离开发展的包容性,就不能解决贫富、地区、城乡、行业的差别与矛盾,就不能真正体现发展的科学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我们的发展是“快”的,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型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民生改善型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的共识性与改革的普惠性也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改革的共识性要依赖于改革的普惠性,没有改革的普惠性,改革就失去了形成共识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因此,当前关于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要讲两句话,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国力,给人民以实惠。只有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给改革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坚持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毫不含糊,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张,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发展的包容性越大,科学性越强。改革的普惠性越广,共识性越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发展的包容性的本质是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与正义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改革的普惠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必须重视利益协调。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

    发展的包容性要体现为改善民生。执政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就是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生活更舒适。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既体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又是党执政能力的检验尺度。

    体现六个建设整体协调的战略布局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表明: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系统工程,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展与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即六个建设整体协调。这表明科学发展观不是简单的狭义的发展理论,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就是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是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就是要高度重视低碳、绿色、生态、环保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如何使六个建设整体协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把握发展的整体联系,具有发展的全局视野。二是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三是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四是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更高层次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
·经济日报: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人民日报评论: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定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三个更加”把科学发展观“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