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庆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会议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变革性、战略性、导向性的新要求,释放出了新形势下国家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信号。“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这次大会的重要政策指向,为福建科技工作指明了变革的正确方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省科技部门按照会议部署和省领导讲话精神,在“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基础上,围绕构建福建科技工作的新格局,确立了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工作鲜明导向,系统提出了“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科技工作思路(简称“1552”科技工作思路)。这一新导向、新思路符合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和要求,是福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科技工作部署,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科技体制机制突出问题作出的积极探索。对于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推动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支撑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导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中心任务是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主要制度因素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才是抓住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问题。
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形成合理的布局与联系。地方科技,重点为对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刻把握国家的意图与导向,地方需要坚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导向。对福建而言,确立科技工作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导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技术创新问题,而且是福建整个科技工作的全局问题。只有让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科技工作的重心,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才能有效破解制约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科技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福建提出“1552”科技工作思路,本质上是要确立和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导向,并把它贯穿于整个科技工作大局中。这一导向的确立,既是因应国家精神,更是福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思路: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
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在全国首创高位嫁接科技资源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甚至国外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福建模式”——“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在全国开展首个国家创新基金创新产业集群试点并加以推广,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R&D经费专户(专账)制度……福建一直在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福建提出的“1552”科技工作思路,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市场等关系进行新的定位,核心思想在于: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开放合作;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工作管理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让科技真正担负起支撑引领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任。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围绕产业发展谋划科技工作,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试点、创新示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形成科技工作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导向。
把握“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坚持服务理念,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坚持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四是坚持整合资源,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五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创新科研管理方式。
实现“五个主要”,就是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力求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的工作格局,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促进“两个落地”,就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促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在福建落地建设。
“一个重点”,解决的是科技工作导向的问题。“五个坚持”,立足政府的角色职责,着重从政府的角度解决以企业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机制与创新环境的问题。“五个主要”,围绕企业主体的导向,为科技工作提出了实实在在的目标要求。“两个落地”,侧重科技工作的开放合作,提出了从更大空间集聚优势科技资源,落地福建、落地企业。
◆新格局: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
推动形成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的新格局,是福建科技工作新导向、新思路的目标所在,也是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一新格局,包含以下层面的目标蕴意:
——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需求和战略,企业有动力、也有能力依靠创新赢得生存和发展。
——协同创新提升整体效能。围绕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企业主体主导,产学研有机结合,金融、中介等其他主体充分介入,政府有效支持,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形成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围绕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科技宏观决策体系、科技评价与奖励、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人才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科技体制机制更富效率和活力。
——创新驱动转方式调结构,支撑引领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追求与时尚,创新得到尊重。创新能够获利,创新者得到包括投资、财富增值、人生增值及成功等利益。创新大规模发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创新驱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有机结合。
福建科技工作构建新格局、开创新局面已有了良好基础,企业主体成效初显,但福建企业创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国家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确立新导向、落实新思路、构建新格局、开创新局面,还有待各方面参与,从理论、认识、决策、实践上探索破解之道。我们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把握投资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当前,经济发展依然需要依靠投资和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但不可否认,当前,福建企业乃至全社会创新紧迫感不够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主动调整经济结构。
二是如何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定位,研究思考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的过程中政府该做什么,根据市场信号企业自身可以做什么。重新审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定位,研究思考如何克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在各自系统内自我循环的弊端,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是如何以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企业为主体,并不能解决全产业链的创新问题。要研究思考高校、科研院所如何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金融、科技中介等在创新链条中如何发挥相关的支撑服务作用。
四是如何推进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五项基本要求,研究思考如何在大科技战略、完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营造鼓励社会创新创业的环境等方面有所突破。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福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有着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有着“海纳百川、爱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底蕴,要着眼大格局、大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福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福建制造”和“福建创造”双重优势。
(作者: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福建日报社论:科学发展创佳绩 迎接党的十八大
·福建:大力推进保安监管工作
·福建法院“无讼”建设从点到面
·福建法官进村入户察民意解纠纷
·福建日报:和谐社会就是法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