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2012-08-08 14:06:4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寻找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力量

    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最缺的是资金,最急迫的是人才,最核心的任务是发动农民,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来。

    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一提法是2006年,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007年,在民政部的主导下,全国确定了304个国家级实验县(市、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

    两年之后,这一政策得到大面积推广,超过十分之一的村庄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

    因赵州桥而闻名的赵县就是全国第一批试点中的一个。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地调研发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难题,需要综合的考量、细致的政策和完善有力的保障措施。

    农民关注社区“实效”

    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赵县近年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力度和投入不可谓不大。

    在2007年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后,赵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数十名县政府、县职能部门负责人。

    同年11月,当地政府筛选了15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建设试点,采取“一村一社区”的设置模式,由试点逐渐辐射到村。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包括生态绿化、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致富工程、以帮助贫困人口为主的社会保障工程、繁荣农村文化、农民培训等。

    同时,它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譬如,农民住房要达到“三无”:农民住房无危房、无房户、土房户。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搞好“四通四改三清三化两建”:路通、电通、信息通、电视通等。另外还有“十五有”、“五个有”、“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等等。

    来自赵县民政局的数据显示,试点村社区创建中,县乡村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财政收入4亿元左右的县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南白庄社区,本刊记者发现,这个试点社区拥有一栋二层的办公场所,里面汇集了社区党支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法律服务站、图书室等“八室”、“六站”。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但是,一直接近中午时分,它仍然是铁门紧锁,在多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农民眼里,那里仍然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就是多了一块社区的牌子。

    “有这么回事,干啥不知道。”对于村里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张志和如此表态。同村的张风江似乎也“不感冒”,他对本刊记者说:“(和以前比),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还是原来村委会那些人。”

    村民陈江城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态,“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有啥实惠?”他说,“我们最关心怎么致富,多挣钱。”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思,对于法律服务、关心下一代等服务内容,农民们往往表现冷漠,而对于农业科技、贷款服务等内容则充满极大的兴趣。

    南白庄社区的农业科技讲座,农民们态度积极,他们认为,“专家讲的有用。”而临近的小马圈村的信贷服务同样赢得了农民的肯定,社区里的信贷服务站可以保证他们在村里快速地申请到小额贷款。让农民感到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服务项目并不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这反映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农民们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

    这样的现实也许会让农村社区的建设者们感到失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主管此项工作的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同样有一肚子的苦水。

 

    寻求持续的支持力量

    他们面前摆着一大堆的难题!

    首先遇到的阻碍就是资金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为明显。赵县民政局副局长赵国灿对本刊记者表示,资金缺乏已成为开展农村社区工作的主要障碍。

    本刊记者了解到,农村社区建设尚未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一般采用多方筹措的方式,多是政府拨一点、社会捐一点、自己筹一点。

    对于大部分没有或者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地区来说,自筹难度相当之大,况且,农民本身就缺乏社区建设的热情。赵国灿对此深有感触,之前他曾经去江苏某地取经,走了一圈,发现根本学不了,因为条件不一样。当地村办企业发达,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一个休闲广场,就上千万。”他说,“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目前,赵县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试点村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进行倾斜,这促进了一部分试点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但是,从长远观察,社区建设资金来源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社区工作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譬如,农村环保问题,一方面是农民自身环保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就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匮乏。环保部公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约60万个行政村,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

    从2008年开始,国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80多亿元,支持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覆盖的村镇不过6600多个,农村人口2400万。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全面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定量考核,到2015年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也仅仅占村庄总数的1/10。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一直是社区建设的大问题。为此,2008年,中央开始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1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2011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50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笔庞大的数字,但是,平均到60万个行政村,每个村不足20万元。

    正因为缺少资金,当地社区诸多部门的服务人员都是免费的志愿者,办公用品更是紧张,这也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人家一分钱都没有,也不好提那么多要求了。”受访干部表示。

    人才的缺乏是另一个紧迫的问题,陈国华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社区中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匮乏。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获悉,现任农村社区干部构成中,主要是村干部兼任、退休老干部、村里的一些有权威的老人,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的农村失去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财力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储备,同时,政府需要建立更完整的配套保障机制,包括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与农村的完全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如何让农民成为主体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点,提高农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它甚至关系到这一政策的成败。

    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农民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一方面有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村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表达自己利益和意见的有效平台和机制。

    赵县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陈国华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们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农民们也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们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冷漠是这一现实问题的缩影,即使在南白庄社区这样的“先进”村庄,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垃圾随意丢弃、人畜粪便随意堆放、农药瓶、废弃电池随手乱丢的现象依然普遍。

    因此,增强村民民主自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和能力是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正在重庆巫溪县开展的乐和家园试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由环保组织“地球村”创办的项目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着手,致力于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乡村家园。

    “地球村”的创始人廖晓义对本刊记者阐释,他们行动的关键点在于社会建设和道德建设。他们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提高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通过荣誉榜等形式表扬先进者来鼓励大家做好事,在一个熟人社会中激发农民的道德意识。

    到如今,当地村民义务下河清理河里垃圾,分片包干了全村的垃圾清扫管理,还开始了垃圾分类;在路旁等公共区义务植树种花,管护树苗,维护公共卫生环境,村里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这样的探索仅仅是开始,进一步而言,增加农民主体意识,还需要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支持农民建立各种自治组织,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

    当然,需要提高认识的不仅仅是农民,也包括部分村干部。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村干部对于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内涵认识模糊,他们以为,社区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路、打井。

    “路通了、深井打好了、广场建起来了,社区建设就完成了。”这就是一些村干部的想法。对于建成社区之后干什么、怎么开展服务等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当地民政局在调查中也发现,试点村建设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中心,完善了一部分硬件设施,但是在代理服务、组织、引导群众致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农资服务等方面不够系统,不能规范地开展便民服务。

    按照民政部规划,到2015年,全国农村地区将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60%以上的农村社区基本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记者 李绍飞)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农村社区化托起诸城城乡社会管理“六大体系”
·新疆四万名干部赴基层服务群众覆盖重点农村、社区
·山东诸城市:“农村社区化”让俺过上城里人生活
·诸城政法委书记:将农村社区建成现代化新型社区
·诸城:“农村社区化”如何规划布局
·诸城: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革”

·诸城: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