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结合王胜俊院长在开班式上《大力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切实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工作实践,要探索审判理念教育、审判方法研究、审判管理提升的发展新思路,即以先进的审判理念为指导,推动法院形成科学的审判管理;以先进的审判理念为指导,引领提炼出理性的审判方法;科学的审判管理和理性的审判方法共同推动对审判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全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审判理念教育。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宗旨教育,进一步在强化思想认同上下工夫,在知行合一上下工夫,进一步增强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理念教育和职业培训,着力培养职业化的法官队伍;以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
审判管理提升。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提升队伍素质、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厘清审判管理体系,在原有的“点、线、面”七项工作月通报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三个覆盖、四位一体”的审判管理体系。即通过审判态势分析月通报、执行工作月通报、信访工作月通报、流程管理月通报、案件评查月通报、发改案件分析月通报、绩效管理考核月通报等七项工作通报,实现审判、执行、信访三个覆盖,流程管理、案件评查、发改案件分析、绩效考核四位一体,初步构建起“管理在平时、考核在平时、督促在平时”的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审判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审判方法研究。在强化审判管理的同时,培养法官运用法律思维、明晰法律适用的内在规律、巧妙把握和运用审理案件的方法和技巧,是提高法官履职能力,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针对目前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题,要求每位法官结合所审理案件深入思考,勤于总结,提高司法能力和业务水平。一是法律思维的培养。作为基层法院,“依经验办案”在处理民商事案件等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未能养成正确的法律思维,对审判经验总结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质量。因此,培养法官的法律思维,是基层法院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加强对法官法学基础理论的培养,不断拓宽法官的知识面,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借助每周业务学习这一干警学习交流的常规形式,鼓励法官把司法实践中较为成熟的思维方法进行归纳,并在全院加以推广交流,培养大家运用法律思维的能力。二是法律解释方法的掌握。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从事实到法律规范多次往返观照的思维过程。目前,不少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律解释认识不清,对法律解释方法缺少了解和掌握,适用法律条文时刻板、粗糙,难免存在片面和歧义;有的甚至在应用常用解释方法时出现违背规则的错误。我们要全面提高法官法律适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证据规则的运用。证据是诉讼的核心问题。证据规则是法官裁判案件的重要工具,但死板地照搬证据规则,同样会产生差错案件。个别法官因为证据规则运用不当,致使整个案件方向出现偏差,反而被证据规则所累。我们要切实提高法官科学运用证据和证据规则的能力,真正把证据规则用好、用活。四是庭审驾驭能力的提高。目前,个别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仍待加强。要继续提高庭审观摩频率,加强力度,严格考核,努力提高法官对庭审过程的预测、筹划和安排能力,控制和引导能力,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认证和裁判能力。五是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的提高。制作不规范、公信力和说服力不强等问题,在基层法院各类裁判文书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裁判文书评查活动,通过裁判文书写作竞赛、案卷逐一评查等形式,规范裁判文书制作标准,将优秀、较差文书进行对比,找差距补短板,提高法官的文书制作水平。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准确把握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着眼于法院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加强改进,才能真正把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基础打牢、夯实。
(作者:张明杰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立足自身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扎实开展“两评查”活动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广东开展“当好排头兵出发年”活动提高司法公信力
·用执著自信提升司法公信
·司法公信的支点在于以人为本
·创新司法公开机制 增进司法透明 提升司法公信
·创新司法公开机制 增进司法透明 提升司法公信
·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促司法公正 树司法公信
·怎么看提升司法公信:让"信用"与"信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