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法学前沿

行贿犯罪"轻刑化"引热议:对行贿犯罪还要宽容多久

2012-08-08 08:14: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对行贿犯罪“网开一面”,不是一个新话题,本刊也曾多次关注。然而,尽管多年来变革的呼声强烈,但问题依旧——

    

姚雯/漫画

    “县委书记30万元,县里局长10万元,最低价码副镇长也要5万元……”媒体最近披露的山东省某贪官的行为似曾相识。虽然上述事实须通过审判程序确认,但人们已有担心:那些用金钱开道,靠行贿买来官帽的官员,该作何处置?他们会像当初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案中的行贿者一样,微风拂过,大都毫发无损?

    对行贿者网开一面,理由自有千千万。但我们无法忽视一个现象,行贿似乎越来越为社会宽容,行贿犯罪越来越容易被“轻刑化”甚至免刑化。对行贿犯罪,我们距离“零容忍”还有多远?

    现象:行贿犯罪“轻刑化”并非个别

    “2009年到2011年中,江苏省常州市两级法院审结受贿案件为70人、76人、63人,但同期审结行贿案件却为3人、10人、7人;从行贿犯罪的量刑情况来看,有期徒刑3人、缓刑11人、免刑6人,缓刑免刑比率高达85%……”

    这是2012年6月7日《人民法院报》刊登的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行贿犯罪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无论从案件数量还是从刑罚轻重上看,行贿案件都无法和受贿案件相提并论。

    “我国的确存在行贿‘轻刑化’甚至‘免责化’的现象,而且有加重的趋势。”长期从事反腐败研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建明告诉记者,在查办贿赂案件中,重点打击受贿,宽容行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办理的行贿案不到受贿案件的10%,而且起诉到法院的行贿案件越来越多地被判处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被告人通过行贿所得的非法利益也很少被追缴,特别是对单位行贿追究责任的更少,不用说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也较为少见。

    在马德卖官案中,牵扯到的买官者,有乡镇书记、镇长,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市、县、区内局委办各部门的一二把手,共计260余人,其中,有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的众多处级以上干部,仅绥化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余人。据当时的《中国青年报》报道:“涉案的265名干部,除少数‘影响恶劣的’,大都得到了从轻处理”,“耿某行贿4.5万元,人大副主任照当。”

    这不是个案。

    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受贿案中,广东省深圳市某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行贿金额高达3200万元,创造了行贿金额之最。2007年8月,胡星被昆明市中级法院判处无期徒刑,但对这位“行贿状元”,最后如何处理公众不得而知。

    这些案件披露时,媒体和专家均有呼吁,希望加大打击行贿犯罪力度,近几年全国“两会”上也不断有此类声音传出。

    来自专家和代表的一次次呼吁,言犹在耳却又空绕梁,这也似乎在警醒我们:行贿犯罪“轻刑化”、“免责化”应该引起重视。

    危害:行贿不止,贿赂难除

    2006年12月,山西易居房地产公司负责人突然消失,该公司开发的“龙湖易居”项目数百名购房者的预付房款被卷走,涉案金额达6亿元。专案组在发现该楼盘存在无证售楼、重复销售、重复贷款等违法事实的同时,起获了一本行贿送礼笔记,行贿记录涉及各级官员60多名……

    行贿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后果不可谓不严重。任建明告诉记者,行贿直接损害了国家公务人员的廉洁,往往又攫取了腐败收益中的大部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而行贿“轻刑化”,则更危害了法治尊严和社会公平。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一处副处长吴志良认为,行贿犯罪“轻刑化”会带来三大不利影响:

    第一,不利于有效警示行贿人。行贿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因考虑到实施犯罪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会“造就”行贿惯犯。

    第二,不利于遏制贿赂犯罪。贿赂犯罪隐蔽性强,在目前反腐败体制下,能否突破案件,严重地依赖于行贿者的检举揭发。在这种制度设计下,行贿者可以先肆无忌惮地行贿,一旦东窗事发就拿检举揭发与办案人员做交易,逃避处罚。对行贿犯罪打击不严、处罚不力,会使行贿行为越来越普遍,从而对预防贿赂犯罪更为不利。

    第三,不利于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众对民主、法治的期待,都要求全体国民尤其是掌握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掌握经济命脉的群体奉公守法,然而,行受贿犯罪的高发及惩治不力,将使得“权力寻租”蔓延于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恶化社会环境,败坏社会风气,进而导致民众信心的丧失,迟滞国家民主、法治步伐。

    任建明分析认为,行贿犯罪“轻刑化”极大地抵消我国的反腐败成效。对行贿犯罪的“轻刑化”甚至“免责化”,会激发或者助长行贿动机,行贿者往往使用各种巧妙的贿赂手段,使国家工作人员随时面临着行贿者的各种诱惑。在这种情形下,要有效反腐败就很不容易。

    他同时认为,行贿犯罪“轻刑化”将误导社会的认知和态度。立法和司法上一旦形成这种倾向性,长此以往必将对大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误导效应,滋养贿赂犯罪土壤,而这种社会认知,则将进一步助推行贿犯罪和腐败的产生。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全国检察机关一年来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10万多件次
·甘肃行贿查询有了双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