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治安系统“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推进会。会议肯定了各地今年以来在“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部署各地深入推进“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努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8月3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华敬锋做客人民网,围绕“打假证建诚信”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假证虽小 危害巨大
主持人:假证危害有哪些?
华敬锋:假证件、假印章、假公文的泛滥,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诚信社会建设。第一,假证破坏了社会诚信,影响了社会的公正。一些人用假的资格证书、学位证书,在招聘就业、晋职晋升方面蒙混过关,使一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被排斥在外,助长了买假用假的不良风气,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第二,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我们破获的福建三明一个制贩假证的案件,犯罪团伙为买主伪造了居民身份证、婚育证明以骗取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报告单,引发了严重后果。第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些人买了一个驾驶证就开车上路,危害了公共安全和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第四,犯罪分子“漂白”身份用假证逃避打击。此外,制贩假证往往和诈骗犯罪相连,犯罪分子利用这些证件从事其他犯罪活动。
主持人: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活动高发的原因?
华敬锋:从我们破获的案件来分析,一是社会需求市场比较大。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三是管理上存在漏洞。我国发证机关很多,一些防伪技术还跟不上,缺乏统一的权威的验证机构,造成人们难以辨别真伪,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四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主持人: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活动有哪些特点?
华敬锋:一是假证涉及的领域很广。假证门类齐全,涵盖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二是呈现“三低一高”的特点。即:制作假证的违法成本很低,技术要求很低,作案风险也很低,收益很高。三是活动区域集中。制假窝点集中在管控措施相对薄弱的地点,如出租房,隐蔽性较强。四是具有明显的团伙化、地域性特点。
严打假证 根除顽症
主持人:开展“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的原因?
华敬锋:一是制贩假证活动危害严重;二是社会各界对制贩假证反映强烈,希望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三是为了推进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去年底,公安部专门部署开展了“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
主持人:打击工作中的难点有哪些?
华敬锋:第一,犯罪的团伙地域化、家族化比较明显,要突破一些深层次的信息很困难。第二,跨区域作案。犯罪分子往往跨区域作案,甲地发布信息,乙地电话联络,用丙地银行账户接收,在丁地制作邮寄假证。第三,犯罪团伙内部组织严密化,往往是单线联系。第四是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分子有专门的电脑、制版机、打印机、雕刻机,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足以以假乱真。第五是逃避打击能力强。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专人接单、专人制假、专人送货、相互间单线联系的有组织网络,团伙成员警惕性较高,反侦查意识较强。
主持人:“打假证建诚信”专项工作战果如何?
华敬锋: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破获制贩假证刑事案件3600余起,抓获各类涉案人员3200余名,打掉窝点2900余个,收缴各类假证件、假印章150万余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出了贡献。各地加强了统一指挥,强化了警务协作,治安、刑侦、网安等各个警种加强配合,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打击效能。公安部先后挂牌督办了36起大案,目前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持人: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华敬锋:一是要重点打击幕后指使、操纵制假、组织贩假的团伙首要分子以及以此为业、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将打击锋芒直指犯罪活动利益链条的上端。二是对制贩假证问题突出、群众举报集中、媒体屡有反映的地区,要作为重点地区挂牌整治。三是重拳打击买假用假者,从根本上遏制买证市场。
共建诚信 有你有我
主持人:除了公安机关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哪些工作?
华敬锋:“打假证建诚信”是一项需要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教育、人事等部门需要推动完善证件认证制度,严密证件防伪措施,建立完善网上证件真伪验证、查询渠道,使假证无处藏身。新闻出版等部门需要严格印刷厂点管理,严格证件原材料供应、半成品监管,防止被用来制作假证,堵塞漏洞。纪检监察部门需要严肃追究买假用假者的责任。此外,“打假证建诚信”工作还需要电信、城管等多个部门的参与。
主持人:对于社会公民来说,可以做些什么呢?
华敬锋:“打假证建诚信”离不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一方面希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打假证建诚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制贩假证的强大声势。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自觉地抵制、自觉地教育身边的人、亲朋好友不买假证、不用假证,不给制假犯罪分子以生存的空间。(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