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沈阳

沈阳:“平安日记”记录管理创新的“大东模式”

2012-08-06 14:34:2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辽宁法制报 

北海社区大院院长会议

 

如意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居民家

    ■从4月份开始,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面向全区举办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放日”活动,每月举办5次。

    ■“放下鼠标,迈开脚步,走出社区,走进家庭”成为了大东区洮昌街道如意社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信念。

    ■老旧小区的三级治安防控体系和新型小区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大东区在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上的新突破。

    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老旧小区的三级治安防控体系……沈阳市的“大东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平安大东”,点亮了大东居民的幸福生活。

    自沈阳市大东区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来,全区社会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区委常委亲力亲为,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以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日常化为目标,确定了“大东模式”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大东区,以“平安日记”一一记录了创新的“大东模式”。

    时间:8月1日上午

    地点: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亮点:“数字化城管”为百姓解决难题

    “有老旧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内井盖丢失,请问应该找哪个部门。”8月1日上午,大东区洮昌街道如意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终端视频对话装置联系到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居民遇到困难找社区,有时我们也需要联系很多部门才能解决问题。但自从有了这个终端服务系统,我们可以随时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联系,只要告知具体位置和问题,他们马上就能查到责任单位,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在视频的另一边,工作人员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从4月份起,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借助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实现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居民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

    同时,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终端服务在全区103个社区铺展开来,社区的百姓只要走进社区办公室,就能通过中心的终端视频对话装置与中心监督员直接对话,及时解决问题。

    中心终端服务是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便民方式之一。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自2011年11月成立,截止到目前,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内全覆盖。

    在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记者看见大屏幕上闪烁着许多红点。经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得知,原来这些红色的点代表了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55名监督员行进的轨迹。这55名监督员正如55双眼睛,覆盖了大东区的每一个角落。

    7月4日11时37分,35号监督员赵旭在巡逻时发现东站街道钢花社区后堡街上有棵树严重倾斜,存在危险。他马上掏出“城管通”拍下了两张图片,然后将图片和问题描述上报到中心。接到信息后,中心在5分钟立案,并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15时36分,中心接到了相关部门已经将倾斜树木转移的反馈。15时59分,经过监督员核实,确认了树木确已转移,于是只用了4个小时就将问题解决了。

    “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我们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中心共计受理各类案件12450件,立案9792件,结案7366件,结案率达75%。”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人张燕对记者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知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从4月份开始,中心面向全区举办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放日”活动,每月举办5次。居民张大姨在参观了大东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后,高兴地说:“这下子咱再有问题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再也不‘蒙圈’了!”

    时间:8月1日下午

    地点:洮昌街道如意社区

    亮点:网格化管理把居民记挂在心上

    “心系百姓事,情系百姓心。”家住洮昌街道如意社区金马小区的85岁老党员邹福海一见记者,就展示了一张“民情联系卡”,上面写着社区联系电话和身为网格员的如意社区党委副书记徐萍的名字。邹福海告诉记者,他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拨打卡片上的电话,网格负责人、金马小区党支部负责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会及时上门提供服务。

    “网格化管理让民情底数不清、矛盾问题发现不及时、管理服务效能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迎刃而解。”洮昌街道如意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赵瑛对记者说。

    “网格”是个啥模样?它就是管理单元,即以居民楼院为基础,按照管理科学化、服务最优化的原则,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将社会管理、便民服务和文化教育等十个方面的工作并入网格,把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到小区楼院,改变原有的社区管理服务方式。

    如意社区的网格管理还真有招法:科学确定网格规模,按每个网格约300户的标准,将全社区划分成10个网格,组成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网络;按网格开展组团式服务,由社区工作者、业主代表即楼栋党支部书记、物业管理员、责任医生、辖区片警、城管执法人员、社区保洁员组成网格服务组,组团进入网格,实行“精细化”管理服务;明确网格责任人,社区工作者为网格第一责任人,“一专多能”,全权组织协调网格内所有管理服务工作。

    除此之外,如意社区还建立了网格民情信息系统,每个网格建“一档一册一网”,“一档”是指居民信息档案,“一册”是指社区工作者入户走访情况纪实手册,“一网”是指居民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社区工作者入户采集基本信息、特殊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集中录入居民信息系统并实时动态更新,实现由纸质档案到居民信息数据库的转化。并建立特殊人群档案,通过摸排调查,分别建立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人员、闲散青少年、精神病人等人员的详细档案,并及时掌握各类人员动态信息,做到有针对性管理服务,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

    想要建立网格民情信息系统,就必须了解社区内每一位居民的情况,于是“放下鼠标,迈开脚步,走出社区,走进家庭”成为了如意社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信念。

    8月1日下午,记者就跟着徐萍走访了几户居民家。

    记者同徐萍首先来到果舍添香小区一期的一户居民家,在确认了我们的身份后,居民王大爷为我们开了门。

    “您好,我们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是我们的工作证。大爷,您有没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助啊?”徐萍问。

    “没什么事,我都80岁了,就我老头一个人在家,没什么事。”

    “大爷,这是我们的联系卡,上面有社区书记、片警、责任医生的电话,有事就给我们打电话。”说着,徐萍递给大爷一张如意社区为民服务联系卡和一张民情联系卡。

    “好,好,谢谢姑娘啊!”王大爷高兴地接过联系卡,认真地看着。

    随后,徐萍又和王大爷核实了身份信息,王大爷非常配合地拿出了身份证和户口簿,徐萍认真地将信息记录到了信息登记表上,王大爷还在社区工作者考核纪实手册上签了字。

    “其实很多居民从开始都不愿意配合我们登录信息,所以我们每次都先询问居民有没有什么难处,在一来二去的谈话中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随后居民就愿意配合我们了。”走出王大爷的家,徐萍笑着说。

    现如今,如意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在大东区铺展开来,大东区的居民已深切感受到社区把他们放在心上。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沈阳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至240元
·沈阳从重处罚“打假”传言 派民警下基层辟谣
·沈阳:试点生活垃圾分类
·辽宁:179个摄像头监控整个沈阳中街
·沈阳超市开辟专区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
·沈阳公安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公安践行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和平区创新社会管理“和平模式”探究
·沈阳:政法委书记“领衔”调研社会管理创新
·沈阳构建六大社会管理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