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西藏日报:“进退留转”间彰显党员修为和胸怀

2012-08-06 15:39: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李春亮

    近期,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全区人事调整规模和幅度均较大。而但凡人事调整,势必牵扯到人员的进退留转。于是,调整前后,有句话总是不绝于耳:几家欢喜几家愁!

    寥寥七字实质却折射出不少人在对待调整时的一种复杂心理。这当中自有情投意合的“赢家”,自然是欢喜;也有落选后葡萄酸式的埋怨;还有不甘退居二线的牢骚;自然也有原地踏步之后懈怠之思。

    诚然,要求并追求进步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正当想法,也是党和国家激励干部积极上进、培养人才队伍、保持队伍结构合理的重要手段。但如果一味地将个人得失和自身进退看得过重,甚至作为非此即彼的唯一诉求的话,那是不可取的——这本质上还是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这种官僚意识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实际上,党的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在恪尽兴党强国之职。可有人往往喜欢将工作纵横比较,于是就有了“重要部门”和“边缘单位”之分,自然也有所谓“清水衙门”和“肥缺肥差”之别。紧跟着势必就有部分人对“重要部门”和“肥缺肥差”趋之若鹜,而对“边缘单位”和“清水衙门”则避之唯恐不及。这当中的缘由,仍是官僚思想在作祟——从政为官之旨在于取而非予。这种思想同党的宗旨和性质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国家为官为民之道水火不容。如果有人一意孤行,执意如此,只能是渐行渐远,误入歧途,极易走上不归路。

    古语言:责人以人,责己以义。作为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一员,须奉此古语为金玉良言,作己言行之标尺。可作“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之通俗解。可现实中不少人非要颠倒其义而用之:面利际,总拿己之长比人之短,愤愤不平,上纲上线,十足一派舍我其谁之“凛然”;临义时,则不免退避三舍,顾左右而言他,完全一副与我何干之派头。

    其实,面对进退留转,需要的是客观和理性,更需要个人的修为和胸怀。唯此,进者方能戒骄戒躁,奋然作为,更进一步;退者方可免于自暴自弃,甘居二线,再图佳绩;留者方会不以为意,挥鞭自策,一展宏才;转者方愿欣然前往,重头迈步,登攀新峰。唯此,方能避免心理失衡,言行失度,党性失规。

    不能理性对待进退留转,除去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残余的“官本位”思想密切相关外,还与部分党政干部自身修为不够和心胸狭隘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党员干部素日注重个人修为,胸怀自然也就日渐博大,日积月累,自然就持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国)”的“先忧后乐”之担当精神。如此,面对进退留转,即可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这一境界的修为,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葡萄酸式的“无所谓”之故作潇洒,亦非参透世事,看破红尘,散发扁舟,寄生江海,消极不为之避世心态,而是在这无所谓背后蕴含着一股强大的有所为之力量和心境,是一种悲喜苦乐坦然处之,难易繁简迎而往之,贫富卑贵安而乐之的胸怀,是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系黎民,旨为百姓,以家国为重,以苍生为念的修为。

    当然,此等的修为和胸怀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在不断的提高中锻炼,在不断的锻炼中成长,在不断的成长中升华方可达之。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虽然第一和第三境界乍看仅一字之别,可当中的内涵却天地之悬。那些将个人进退留转看得极重,整日为些蝇头小利乐此不疲之属,如果眼界总是这么短见,修为老是如此低下,胸襟始终这般狭隘,不仅辱没了其肩负的光荣使命,且极有可能终其一生也跃不出自掘之坑而到外面看看缤纷的世界——实乃人生一大憾事和一大悲哀。

    (作者单位:中共西藏萨迦县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