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建设幸福新家园打造和谐新农村 探访社会管理创新“绵竹模式”

2012-08-04 09:30: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基层在先——服务管理遍布每个村落

    7月23日一大早,绵竹市金花镇云盖村3组村民李家贵急匆匆赶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窗口。“同志,我们村要推广早实核桃,我准备把自家林地的杨青树砍了栽核桃,请帮我开一份砍伐证。”

    “别急别急,坐下慢慢说。”负责窗口办理的尹邦杰起身为其倒了一杯水,问道:“你砍多少米?林权证,申请表带了没?”“都带了,你看看。”

    核对资料、收缴育林基金、开具砍伐证、盖章,短短十几分钟,李家贵就拿到了自己盼望的砍伐证。临出门前他对工作人员说,以前要办砍伐证又是找办事员,又是找科室负责人,还要找分管领导签字,办公室盖章,哪一个人不在就搞不成。如今有了便民服务中心,真的很方便。

    “村上给我们发了这个便民服务卡,后面有很多的公共服务电话号码,像水电气各方面遇到困难的话,可以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很快就会来解决,而且是免费的。”和李家贵一样感到方便的还有绵竹市广济镇卧云村村民王莉。

    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张便民服务卡,搭起了干群连心桥,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绵竹坚持“人财物往基层倾斜,重点工作在基层落地,公共服务向基层覆盖”,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能办的事”。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绵竹市各村均建立了“三委一站一网”(党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网)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以农村院落、村民小组为单位,民主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民主决策村务,监委会全程监督,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综合服务站实行“1+N”模式,即政府代办服务、综治维稳、大调解作为规定动作,留守儿童关爱、心理健康辅导、伤残人员康复等作为自选动作,满足不同行政村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绵竹已将76项社会服务管理便民措施、35项政务服务前置到广大农村,相应部门以“岗随事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方式,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各行政村驻点办理。

    凝心聚力——文明乡风触动每个心灵

    7月21日下午3时,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二组文娱队的村民们准时在活动中心集合,彩排将在晚上的全村文艺汇演的节目。一些忙完活儿回家的老少爷们也聚在门口,提前欣赏排演的节目,偶尔还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欢声笑语不断传出。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文艺团体,在绵竹有70多个。绵竹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绵竹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利用271个文化项目设施,充分发挥21个镇乡综合文化站、168家农家书屋、200余条全民健身路径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全域覆盖。

    以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为重点,在农村建立了多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感恩文化室。以“三基地一窗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建设活动为载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橱窗、黑板报和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灾后重建、加快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信念坚定、奋勇争先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人物及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弘扬抗震救灾和新时期绵竹精神,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向上。

    同时,绵竹还建立以城带乡的文化帮扶机制,打造“文化绵竹”系列活动品牌,积极开展了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三大地方节庆文化品牌影响力,形成农村“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精彩、人人都参与”的文化繁荣局面。(文/图 马利民)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