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绵竹九龙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待来访者。
□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样本·聚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四川省绵竹市遭受重创,被国务院列为极重灾区之一。
地震发生后,因灾引发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土地征用与补偿等矛盾纠纷激增,涉校、涉房、涉法问题增多,灾前灾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满情绪堆积发酵,社会管理压力前所未有。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绵竹市把社会管理与灾后重建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总体思路,统筹实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特殊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思想道德”六大体系,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全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5.4%,信访总量下降41.46%、刑事案件下降15.6%。
民生优先——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农家
“从开办农家乐,就是政府部门出面给我们担保,并给我们补贴贷款利息,然后是旅游局按着标准的乡村旅游模式,来帮我们规划建设。”7月23日,绵竹市土门镇麓堂村村民廖俊宏一边把《法制日报》记者往自家的农家乐里带,一边念叨着对政府促进他们增收致富的感激。
结合灾后农户由散居到适度聚居的实际,绵竹市顺应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将地方财政的76%用于民生建设,制定出台了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大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像廖俊宏这样,在绵竹市沿山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就有400余户。结合沿山旅游开发战略的推进,绵竹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对老百姓开办农家乐给予小额贴息贷款,三户联保最多可贷3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收入比重占到17%。
以《绵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绵竹突出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引入业主、组建协会和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完善38家龙头企业、310个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联结方式,引导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不是政策好,给贷款,地震后我们的房子哪能修得这么快、这么好哦!”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村民张林领着记者参观了他刚刚建了两年多的楼房。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基础配套的原则,绵竹目前完成了13.9万户农房重建,建成了1000余个集中居住点、50余个特色生态聚居点。完善了聚居点的水、电、气、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心。针对震后泥石流等衍生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防灾应急避险体系,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防灾应急演练,让群众住得放心。推行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机制,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农民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