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乡海宁,因潮闻名;潮乡卫士,猛进如潮。
最近,浙江省海宁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社会意见大征求”活动,收到了海宁市民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共计2980条,涉及54个部门的23类问题。在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中,以往遭受诟病最多的“社会治安”类问题竟然最少,仅占24条,不足1%。
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5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市刑事发案总量逐年下降,‘两抢’发案近几年年均降幅30%以上……”对此,海宁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张顺荣颇感欣慰。
与这“不足1%”交相辉映的是该局最近捧回了“全国优秀公安局”的奖牌。近日,海宁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海宁市委书记林毅说,“全国优秀公安局”不仅是海宁公安的荣誉,更是全市的荣誉;不仅是海宁公安工作的品牌,更是全市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是如何锻造的?答案就在海宁民警从每一个村子、每一条巷子的治安“问题警务”入手,从每一起案件的侦办、每一次服务传递“主动警务”中破题。
治安乱村、城中老街实现由乱到治
先锋村是备受社会关注的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所在地,村里的本地人有600余户、5000余人,但来此务工的外地人竟达1.2万余人。“先锋村是马桥最复杂的地方,2009年以前,这里发生的警情,占到了马桥的50%以上。”
“警情不在大小,群众没有安全感,哪来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张顺荣带领民警蹲点调研。接下来,派出所积极协调组建了义务巡逻队,每天都安排1名民警、1名保安、1名村干部和4至6名村民开展巡逻。“我们通过设立警民联系亭、在村里搞‘天网工程’、技防进农户等措施,使村里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民警阮月飞说:“其中有一个月,我们还实现了零警情,这在过去是不敢想像的。”
“过去,村里的失窃案件很多,村民的电瓶车、自行车常在一眨眼的工夫就不翼而飞,蟊贼简直就是‘无孔不入’,如今往往还未作案就被擒获,他们已变得‘无孔可入’了!”村民胡志远颇有感触。
位于海宁闹市区的工人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虽然只有500多米长,但这里云集着大小商铺1000余家。特殊的环境曾使这里的扒窃案件频发,一度成了海宁市区最难管的一条街。
如今,这里人来人往,井然有序。在工人路上经营着一家皮鞋店的女店主许张红说,这多亏有了“警立方”!许张红所说的“警立方”,就是由废旧集装箱建成的一个“微型派出所”。它虽然只有13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被分为民警工作区、群众休息区,除了办案子、做笔录、调解纠纷、向老百姓讲法律知识,还放了打气筒等便民设施方便群众取用。
正在“警立方”值班的民警邬佳龙向记者介绍说,“警立方”24小时运作,又置于市区商业中心区域,一有 “风吹草动”,民警快速出击,处警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2分钟。据介绍,“警立方”周边路段的发案数量下降超过50%,也成了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和密切警民关系的桥梁纽带。
民意既主导警务,也是民警晋升重要指数
民意不仅反映在一条街、一个村的治安整治中,更挂在海宁民警的心上。他们坚持哪里治安问题突出就集中警力整治哪里,先后投入警力3000余人次对许村、海昌、尖山等治安问题突出的乱点区域进行了集中整治。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海宁公安利用2年多的时间,抽调精干力量建成了打黑除恶专业队、治安行动队、打击街面犯罪专业队、连杭刑侦队、连杭治安队等6支专业打击队伍,被海宁百姓称为“6把尖刀”。
近年来,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从城镇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海宁公安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08年7月推出了保安驻村工作,让185名保安驻村担当“人口协管员、情报信息员、法制宣传员、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群众服务员”,受到了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海宁公安还每年组织评选全市先进保安集体和“十佳驻村保安”,对成绩突出的驻村保安,积极推荐为村后备干部,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约有8%的驻村保安被选为村后备干部或村干部。
在海宁,民意既是治安的导向标,也是民警提拔晋升的重要指数。
在最近一轮的中层干部“海选”中,海宁市公安局海昌派出所民警朱天龙经群众推举后,被任命为海昌派出所副教导员。从警28年的朱天龙一直扎根基层,用真心、细心和耐心化解了数不清的矛盾,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赢得了群众的拥戴和好评。他常说:“民警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民警当亲人,警民关系融洽了,社会治安状况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邀请各界群众对公安工作“除病捉虫”
“问题警务+主动警务=民生警务。”在海宁民警心中,这是一道一直在做的算术题。
以民意主导警务,以问题牵引破题,这样才能使当地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局长张顺荣说:“回应民意诉求、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就是警务创新的过程,社会治安良性运行了,群众安全感也就增强了。”
据介绍,海宁辖区命案已从年均超过12起降至近4年来的平均每年不到6起,“两抢”发案近3年年均降幅超过39.75%,故意伤害案件降幅超过30%,刑事案件连续5年“零增长”,这些都是“治安良性运行”的有力说明。
治安良性运行,群众安全感随之也增强了,但要群众满意度提高,还必须让民警更“亲民”。他们推出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评议员制度”,并从社会各界群众中聘请了2600名 “安全感满意度评议员”,每季度组织评议员对各派出所的警务工作进行评议,让老百姓当“啄木鸟”,对公安工作“除病捉虫”,把公安工作的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实现民意考核。
去年,海宁市公安局委托当地移动公司随机测评,当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超过98%。对此,他们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地关注2%群众的不满意。“我们在深刻反思中研究化解措施,今年新实施、搭建了党代表任期制和警务创新平台,建立了片区刑侦队,实现情报中心和技防办实体化运作,先后推出刑事警情回访、争创‘零发案’社区(村)竞赛、‘双感动’等活动,使全局700多名民警与困难群众‘连心结对’,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张顺荣说。(记者 詹肖冰 通讯员 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