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是产生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而又为这一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是着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被人民群众真诚信仰并努力践行的科学真理。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深入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在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彰显了真理的光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事实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矛盾问题逐步破解,关键环节渐次打通。着眼解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突出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着眼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突出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焕发勃勃生机,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的观点不攻自破,敌对势力颠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梦想破灭。
科学发展观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彰显了理论指导的力量。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自身创新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强调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惠民工程,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科学发展观在创造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中彰显了根本指针的价值。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把积极因素凝聚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有益资源,不断前进。我们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交出了一份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良好答卷。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平均增速;2008年以来,中国不仅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并保持在世界第二位,“中国奇迹”震撼世界,中华民族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