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西藏日报:加快以民生促公平的西藏社会事业发展

2012-08-02 14:54: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刘 恒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力保障民生”。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行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国家为了社会公正、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社会服务。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西藏社会事业的历史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社会极度落后、发展水平极度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社会财富。旧西藏流行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以法律形式确认和保护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西藏农奴在人身依附关系下,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证。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社会事业几乎没有。农奴收入低微,在农奴主强制的乌拉差役、租税和高利贷三重剥削下,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和平解放西藏以来,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和平解放西藏到1958年,西藏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一定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先后在昌都、拉萨、日喀则、江孜、那曲等地兴办了小学和中学,改变了旧西藏只有权贵阶层才享有教育权利的局面,为西藏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58年,建立了13所小学、1所中学;同时,建立8所医院。

    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社会事业得到积极发展。西藏的教育体系开始建立,1959年新建小学449所、普通中学和中专学校各1所。1965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学——西藏公学,到1978年全区已拥有4所高校、88所中等学校和6819所小学。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国家的特殊免费医疗政策。1959年开始,陆续在各地、县建立医院和卫生院,1965年建立了西藏第一家卫生防疫机构——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到1978年,全区各类医疗机构达到855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780人,病床数达到4421张。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到1978年,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数达到了633人,印刷报纸26669千印张,出版图书306万册。自1959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后,到1978年各类广播机构达到2027个。1978年,艺术表演团队发展到9个,业余文化工作队发展到1900个。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事业也摆在了与经济建设同等的位置。在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基础上,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84年对县、区办的中小学学生实行“三包”政策,积极鼓励农牧民子女上学。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调整公费医疗制度,完善免费医疗的管理办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1989年全区认可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3.33岁。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步向总体小康。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西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时期,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三包”标准达到了1800元。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72个县卫生服务中心和68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在文化事业发展上,建成了乡镇文化活动站14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2000个,每个县都拥有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西藏从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所现代学校到1950年建立第一所现代学校——昌都小学,发展至今,全区已拥有了高等院校6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122所、小学872所。同时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教育政策,率先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使得城乡学龄人口得到了充分就学,极大地提高了全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所有县、乡、村医疗机构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全覆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以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提高,积极活跃文化市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注重西藏社会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时期许多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出来,而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不能公平享受、合理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社会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在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中,首先就是民生建设领域。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才能为消除社会不公平创造条件。要着眼发展来推进社会公平,通过社会公平的不断实现来化解矛盾,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绝对平均化不是公平,两极分化不是公平,一时的公平可能导致他时的不公平。绝对的公平只是在理想社会中才会出现,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合理的差别,才是公平。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社会事业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建设的成效需要通过民生改善与否来体现,而实质和价值还是要体现在社会公平上。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社会事业发展,要看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权利是否得到提高、多数人是否能够接受的、合理的公平是否得以实现。

    西藏社会事业总体功能不全、发展效率较低。西藏人民群众享有教育、健康、工作、基本生活、文化、发展的权利,“教育突出优先、卫生突出基层、就业突出充分、保障突出覆盖、文化突出繁荣、科技突出普及”。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基层为重点,切实解决西藏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西藏所有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加快建立覆盖西藏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推动文化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普及,以提高西藏全社会生产力。党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为重点,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三、推进西藏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对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别。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资源、财政投入、设施条件等明显存在向经济中心聚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体现就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社会事业的不平衡发展除了区域、城乡差距,还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群众需求,制定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促进区域间、 城乡间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第二,要着力加强基层社会事业发展,要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基层,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保障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第三,要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等民生问题,维护其基本的社会权益,让所有人公平地享受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社会公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价值方向,同时还需要用制度、政策来实现,即制度的“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或者是停留在解决当前的各种问题上,而是不断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机制完善与系统整合,才能够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西藏社会公平的实现。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