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度:抓基层、打基础,有力保障警察训练工作
教官、基地、经费,是加强警察训练工作的三块关键“基石”。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把训练基础建设作为推进实战训练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新的发展。
5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已新增实战教官2万余名,目前已达到6.7万余名,保证了教育训练所需的骨干师资力量。“十百千”教官培训工程,就是警察训练基础建设的一个有力注脚——公安部为各地培训教官1000名,省级公安机关为各地市培训100名,地市级公安机关为各县级公安机关培训10名。
2011年10月,首届警务实战教官技能比武活动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全国公安机关370名实战教官进行了实战基础知识、教学训练法、枪支使用操作、全能枪手射击、战术攻防对抗和高墙越障等6个项目的比武竞赛,选拔产生了56名特级实战教官、110名全能实战教官和204名优秀实战教官,进一步为推动警务实战训练储备了人才。
5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新建各级训练基地860个。目前,各级训练基地已达到2080个。此外,各级公安机关还借用、租用训练场所2100余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四级训练基地网络。
5年来,公安部督促各级公安机关按照不低于业务经费5%的标准落实训练经费,形成训练保障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累计投入教育训练经费64亿元。公安部机关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本级和地方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培训。2006年以来,逐步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每年向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安机关投入专项教育训练经费,推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协调发展。
大提升:抓创新、促改革,不断提高警察训练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为有效解决工训矛盾,各地城市公安局和有条件的县市公安局,全面推行了“战训合一、轮训轮值”的训练模式,常年分期分批集中一部分民警开展实战训练,使参加集中训练的队伍既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又作为值班备勤、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动力量,既有效解决了战训脱节问题,又完善了警务运行机制。
这一模式得到了基层公安机关的普遍欢迎,也成为符合基层实际和实战需求的科学训练方法之一。目前,全国已有95%以上市级和近80%的县级公安机关均实行了这一训练模式。
与这一模式同样深入警心的,是“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理念。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坚持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积极推动警察训练工作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民警训练工作质量和水平。公安部建立了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各省级公安机关建有民警网络训练平台,积极开展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上考核等,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培训效率,引发了教育培训方式的重大变革。
针对基层实战训练师资薄弱的问题,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开展“送教下基层”,推进教育训练区域合作,把优质师资、高水平训练送到基层一线。2010年,公安部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协调北京等7个东部省市和青海等西部7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合作对子,通过对口支援、业务骨干交流锻炼、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实战教官,推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和科学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东部地区共派出45批次400余名业务骨干赴西部帮助工作,接收1200余名西部业务骨干跟班学习,派出25批次警务实战教官团140名教官赴西部开展送教上门,派出1400余人次赴西部考察学习,为西部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培训业务骨干3500余名,交流合作已由最初的教育训练拓展至全面的队伍建设、由单项的人才培养拓展至全方位的警务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训练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普遍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公安民警圆满完成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安保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为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和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着力回应公安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满足广大民警对接受教育训练的新期待,不断转变教育训练工作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方式创新,与时俱进地为公安机关输送着更加符合实战需要的人才。时至今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进步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在不变的追求中,百万公安民警砥砺前行。我们相信,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广阔。(记者 王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