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矛盾。
其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当今中国财源滚滚却只流到了一小部分人的口袋里。20%的人占有了80%以上的财富,余下的80%的人所拥的财富则连20%还不到。当一部分人依靠当今的发展模式“暴富”的同时,另一部分人被迅速地推向社会的底层。城市与农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当你走在繁华的城市的马路上,进入你视野的不仅是醉生梦死的富人,更有衣衫褴褛的穷人。这说明当今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其二,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扩大。伴随GDP增长的是生态危机的加剧。中国的工业化推进到哪里,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扩展到哪里。粗放型、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肆无忌禅地发展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肆无忌禅地发展着。高污染的工业生产不断在从世界各地转移到中国,中国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态容量已快接近底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扩大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切身感受到的。
其三,人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本来中国是比较重视精神因素的民族,中国人讲究“正己”、“内秀”。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平衡”。但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不少中国人都已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一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资本逻辑无情地把中国人驱赶到“你争我夺”的竞技场上。价值、道德已严重失范。人自身内部的各种需求、各种功能之间的矛盾正痛苦地折磨着当今的中国人。
面对着第一方面的矛盾,即面对着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加剧,即面对着与日俱增的两极分化,我们看到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在“安抚”那些处于两极分化一极的广大“穷人”。在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言词中,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即是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他们把富人称为“成功人士”,而把“穷人”称为“失败者”。在他们看来,穷人之所以“穷”,主要由于他们在激烈竞争中败了下来,他们没有把握住机会所以失败了。尽管他们没有说出来,但显然他们要对这些穷人说的话是:你们活该。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将传统儒学与佛学的一些理论经过他们“折射”后变成了纯粹的“天命论”,他们正用这种“天命论”向我们广大的穷人说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你们认命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能容忍这些自由主义思想家和文化保守主义者这样去欺骗和愚弄我们的广大劳动人民吗?当然不能。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为我们奠定的理论观点来说明这种两极分化为什么严重存在,以及为解决这种两极分化寻找出路。两极分化的严重存在说明当今中国在公平方面出了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公平观,即马克思关于“形式上的公平”与“事实上的公平”的论述,正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思想武器。
面对着第二方面的矛盾,即面对着如此沉重的生态危机,有的人企图通过将资本主义经济“非物质化”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所谓“非物质化”(dem a-terialization)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向环境倾倒废料的数量。将经济“非物质化”的途径就是通常所说的实施“低碳经济”,也就是说,使经济成为“低碳经济”;还有人企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他们向人们灌输这样一种观点:只要技术改进能够提高效率,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率,并且采用更良性的生产工艺,清除最严重的污染物,那么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又有人企图通过把自然市场化、资本化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坚持认为,“生态退化是市场化不彻底所带来的”,必须“在市场中内化外部成本”,因此他们主张通过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更加充分地把环境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来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更有人企图通过道德改革、建立生态伦理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一些人正在呼吁展开一场“将生态价值与文化融为一体的道德革命”,把拯救地球、消除生态危机寄托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
我们不否认上述所有这些企图消除生态危机的设想有其合理性,但无论是哥本哈根世界峰会所发生的一切,还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的事实都无情地告诉我们,仅仅指望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徒劳的。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把上述所有这些途径和方法都称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幻想”,是有道理的。可以说,至今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还没有找到真正能使自己从这种危机中走出来的思想武器。
那么,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这种思想武器呢?这种思想武器现成的就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引出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一部人已经认识到,其他的人也终将会认识到,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承担起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的重任。
面对第三方面的矛盾,即面对正折磨人的人自身内部的各种需求、功能之间的矛盾,面对当今人们正日益成为“单面人”,即只是从满足自己的物质方面的贪欲这一维度来发展自己这一点,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非但不加以指正,而且还想方设法推波助澜。由此造成人的生存的意义是不是仅在物质领域就能全部实现,还是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自己,在追求全面满足中来实现自己的意义,这一问题越来越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一事关人类究竟应当如何活下去的关键时刻,显得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各种精辟的阐述,引出人的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全面发展的结论。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各种论断以及由此引发的他对人的发展的思考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就在“全面”两字上。不管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规定人的本质,所看到的人都是具有无限丰富性的总体的人。从而不管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探讨人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人的发展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它的全面性,即使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兼容并包地、铢两悉称地、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难道还不足于用来指导我们走出这种人越来越成为“单面人”的困境吗?
只要我们不但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面对改革开放的现实”的理念,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知道了当今我们所要面对的“改革开放的现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认识和解决当今“改革开放的现实”所蕴含的矛盾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思想武器,就真正踏上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征程。
(作者单位:陈学明.复旦大学;陈祥勤.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