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是为时代化而时代化,而是为了面对现实,更好地为回答现实问题提供答案,而且也只有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才能实现时代化。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如果说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取决于能否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付诸于实践,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更是要求马克思主义直接面对现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一根主线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这根主线,就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更谈不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时代化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修正、更新的历史。可以说,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的展现。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史,我们更看出,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驱力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的诉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太久了,“自我放逐”太久了,现在确实已到了回归社会现实的时候了。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是“解释世界”,而应当致力于“改造世界”。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多年来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种实践哲学争论不休,但可惜就是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也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认定其主要特征在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付之于实践。正如一个青年学者尖锐地指出的,如果说以前我们曾经把西方哲学“做成”“马哲”,又把“马哲”“做成”政治的话,那么在今天则恰恰相反,我们正把“马哲”“做成”西方哲学,又把西方哲学“做成”“纯学术”。这样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我们热热闹闹地倾注全力在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已认定是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束之高阁。大家津津乐道于以“经院”的方式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我们相信,当以后有人考察这一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时,一定会贻笑大方。
我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改变目前这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游离于现实生活的局面。当中央领导在原先一再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础上,又提出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之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应当意识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影响力提出了新要求。
不能否认,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仍然没有摆脱被歧视、被冷落的处境,马克思主义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他者”。而在我们中国的范围来看,尽管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只是在口头上接受而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的大有人在。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些即使不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些提法并不反感,甚至也在那里起劲地宣传。实际上,他们是要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根本上推翻马克思主义。须知当下在我们的国家,像西方一些政要和右翼思想家那样公开、直接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将马克思主义送到“历史的博物馆”去是行不通的,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可行的途径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只要“发展”不要“坚持”,以“发展”为名,行“否定”之实。在这种情况下,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投身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是看他是不是在口头上接受这个提法,而主要视其能否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