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2-08-02 14:25: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答了当代中国及世界相关问题的同时,也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典范。在当代中国,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党治国的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面旗帜,旗帜之下才能集合志同道合的社会先进分子成员和优秀成员。先进分子和优秀成员集中在一起,看问题、办事情,必须有共同的准则。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共产党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没有这样的共同基本准则,就不可能想到一起、干到一起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共产党人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的根本遵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地去重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更不是简单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些设想去改造现实,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旗帜才能高举,准则才能坚守。这种结合并不是从书本出发,不是书本上有啥就结合啥也不是从前人的某些看法和结论出发,不是前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新的认识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样结合,就会产生新的话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所解答的是当代中国及世界问题,思想根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有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甚至认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拿书本的一些结论或论断去衡量我们今天的实践,或在自觉不自觉地还在用教条化的思维去看待我们今天的理论发展。如这样,自然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整体的认识,也要有科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不可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严密的逻辑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只有同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远大的历史感。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或只是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中,拘泥于一些具体的结论,就无法解决当代中国及当今世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2](P282-283)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某个国家或某个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设想、个别结论,不一定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判断当时是正确的,但后来条件变了;有的看法和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恐怕一开始也不是很正确。静止孤立地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用一些个别结论或观点去衡量实践,裁剪生活,只能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深入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理论观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离开本国的实际,离开时代的发展,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9](P213)

    丰富多彩、生动变化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的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了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理论,也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这么持久的影响。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时候,不是静止孤立地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书本上某些结论来解释或规范实际生活,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放到现实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新的理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集中反映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理论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立足当代中国,以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实际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13](P812)实践永无止境,理论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还在实践中、探索中,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需要作进一步的解答。新的实践需要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着新的经验。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理论发展也必然要随之进入一个新起点。把已有的理论运用到新的实践中,会使已有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就会给已有的理论增添新的内容,使已有的理论得到更大的丰富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历史的要求,是实践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日趋完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秦 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