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2-08-02 14:25: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逻辑必然。这一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它对当代中国及世界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反映在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及世界问题的解答,始终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重新确立这一思想路线为前提的。在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过程中,我们党进而集中凝练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富有中国气派的理论概括,精辟地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运用的鲜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才始终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相继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依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和教训,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实现劳动群体解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直接体现在这其中。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所应有的立足点及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思想理论来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劳动群众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当代中国,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构成了人民大众这一有机整体。以人为本,既是强调对整体的维护,也包括对个体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要;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切既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实现的具体途径,也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实际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明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思想。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劳动群体的解放,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发展置于社会首位,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也才有“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从而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以及自身的主人[2](P563-564)。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的问题格外突出,也格外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是全面的,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明确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并把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贯穿其中。经济建设着眼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文化建设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生态建设着眼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重要理论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明确了方向。按照多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起点,也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有不同的起始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长期处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理论及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的社会发展状态,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并强调这个阶段是中国逐步摆脱贫穷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凸显了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坚实的理论起点。同时,这一论断的提出,也为我们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我们党纠正各种偏差、抵制各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基本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今时代主题作出的判断及对世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关注时代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新的分析和概括,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理论视野。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考虑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离不开对当今时代及世界问题的认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根据。”[10](P521)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审视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同时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全新的世界视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样一些理论认识的形成,使我们观察和解决世界各种问题有了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也为我国确立和实行一系列对外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时代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存在着剥削制度和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留下现成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1](P767)他认为,这种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状况,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毛泽东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唯一途径和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源泉,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了可靠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必须要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根据国情、世情和党情的变化,正确应对党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保证了我们党始终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以上阐述只是择其要者,但也足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