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2012-08-02 14:23: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但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却经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当时简称历史观,后来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再后恩格斯又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800多字的篇幅集中而精炼地叙述过他们的这个历史观。他们对自己的哲学还用过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方法、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等概念。他们没有自称过实践唯物主义,只称过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从这里虽然可以引申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它与后代人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大相径庭。他们没有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称,也没有像叙述历史唯物主义那样叙述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于是,把辩证唯物主义说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是否合理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摒除成见,真正从文本出发,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事实上正是他们创立的,其过程大致如下: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生时期已成为同情劳苦大众、追求进步、向往民主、反对封建的青年。他们同样热爱学习,具有丰富的知识。在他们从幼年到成年时期,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学术界风行一时,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大学期间,马克思就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活动;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时,也参加过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他们都不是虔诚的黑格尔主义者,但从他们当时的思想状况来说,他们的世界观可以说是属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畴。他们自投身于社会实际活动之后,就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纯思辨性和唯心主义无助于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特别在费尔巴哈的提倡唯物主义的著作出版后,他们便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同时,在政治上他们也逐渐转向共产主义。

    最能表现他们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转变过程的著作按写作时间顺序有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他们两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其中提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而唯物史观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不久,他们就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地阐发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一再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所起的历史里程碑的作用。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叙述了他自大学毕业以来的理论研究的过程,指出他之所以从研究哲学、历史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是由于在《莱茵报》的工作中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需要,这又使他进一步接触到法国社会主义以及法兰西思潮。从《莱茵报》退出以后,他又回到哲学研究,看来他从此开始把哲学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其具体研究成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过一系列研究,他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在这个序言中用极其精练的形式系统地概括了他们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并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pp.33-34)这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那么,他们清算什么呢?否定和保留了什么观点呢?从这本书的内容看,他们主要是清算了他们的历史观,批判了唯心史观,构建了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他们虽然还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称呼,但已明确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p.92)

    紧接着他们批判和分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这本书虽然没有像前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那样正面系统地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所有观点都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而在他们以前所写的论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是人本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互消长的踪迹。

    总之,马克思的这段自叙是他对他们青年时期思想变化的一次总结,真实反映了他们思想演变的过程。

    二、在他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体系中逻辑地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系统思想,但是他们在研究各种问题时有没有其世界观前提,有没有提出过任何世界观命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他们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后,他们的研究就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例如马克思在谈论劳动、实践时就指出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p.4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今日地球面貌的决定性作用时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p.77)什么是“优先地位”呢?那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在被改造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在被改造之后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明确地主张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哲学前提来研究人类社会。他们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而且批评他的不彻底性,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p.78)显然,他们主张历史和唯物主义联系起来。后来他们有时讥笑费尔巴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他的哲学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这就是说,唯物主义应该是世界观,即不仅是自然观,而且是历史观。

    那么,他们的唯物主义是怎样的唯物主义呢?显然,他们的唯物主义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也不会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这个结论不是推论,而是有充分的文本根据的。

    其一,前面已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后来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但只是批判其唯心主义基础和因而神秘化的体系。他们反对像费尔巴哈那样完全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明确宣称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是辩证方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有一节专门谈他的方法就是辩证方法。他们的辩证法实际上已经是唯物主义的。

    其二,在他们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更是明确指出,他们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主张唯物主义地颠倒、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中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pp.111-112)接着又说:“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1](p.112)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谈到辩证法时,指的都是辩证方法,那么,它是不是他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呢?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地这样讲,但他认为一个作者所说的“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史过程”等话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这正说明辩证方法是与客观辩证规律一致的。[1](p.110)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明确它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3](p.364)同时又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p.484)这些都明确地指出了辩证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其三,他们自觉地把辩证法运用于多种问题的研究中,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富于辩证色彩。例如,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论述的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辩证发展;他们的唯物史观论述了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说,正当他写《资本论》第一卷时,德国知识界把黑格尔看成“死狗”,“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1](p.112)后来列宁说:“虽然马克思没有遗留‘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4](p.290)这里“逻辑”就是辩证法。

    因此,本文认为,可以断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其世界观前提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其他任何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表明了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辩证”表明了其辩证的本质特征。“辩证的”可以蕴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现实世界的非常丰富的本质特征而与他们所批判过的直观的、机械的、庸俗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等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流派区别开来。后来的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及苏联哲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称呼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体系,确实是非常确切的。不过他们最初只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体系,而辩证唯物主义只是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前提而逻辑地蕴含其中,这就使创立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体系成为他们后来的理论活动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这使他们在理论活动中似乎出现了一种分工,马克思主要建设政治经济学,恩格斯主要建设世界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思想体系主要是由恩格斯构建的

    看来马克思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哲学的建设问题。1858年1月14日,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要发大愿,用两三个印张,对黑[格尔]发见的,但同时也是神秘的方法,写出合理的部分,使普通人类的理智都能够懂得。”[5](p.325)但他后来一直没能实现他的这个愿望。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开始于1873年,这年5月30日,他写信告知马克思他的自然辩证法提纲,马克思第二天回信说“非常高兴”。但实际上,可能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后恩格斯就下了这个决心。他曾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6](p.246)这三大发现,指19世纪30年代末细胞的发现、40年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50年代末生物进化论的提出。1875—1878年,由于恩格斯要集中时间批判杜林,这项研究中断了3年,但实际上他所写的《反杜林论·哲学》不仅运用了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初步成果,而且对他的研究从世界观的角度作了初步概括。1878年之后,他又继续研究自然辩证法。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忙于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完全停止了这项研究。

    恩格斯的这项研究虽然以自然辩证法为主题,但其内容实际上大大超出了自然界,进入了甚至包括了人类社会。他谈到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就涉及了人类社会,他谈到的宇宙大循环包括了人类及其思维能力,他提出的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及其他一系列辩证法范畴,绝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全宇宙的普遍规律。其实,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时自然界就指全宇宙。恩格斯晚年的理论活动可以说是总结他们一生的理论工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借以澄清各种思想混乱和回答各种挑战,其中用力最勤和贡献最大的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大部分基本原理和一些带有系统性的理论的构建,如关于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哲学基本问题等等,实际上也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轮廓,把过去逻辑地蕴含于他们理论活动中的世界观前提变成了现实的理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三个版本的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3](p.347)这就表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明了他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仅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同,其绝大部分还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这就是说,这个世界观思想体系不仅是恩格斯创立的,而且是他们共同创立的,甚至可以说,从实质上讲,它主要是由马克思创立的,这不是恩格斯的自谦之词。从他们一生的学术活动史来看,在早期,马克思的研究重点是哲学,而恩格斯的研究重点是政治经济学,后来两人的研究重点有了转移,马克思的研究重点是政治经济学,而恩格斯的研究重点是哲学,特别是到晚年时期。恩格斯的话不会抹杀他在构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上的贡献,但足以表明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和马克思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决定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黄枬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