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警英名扬》,优秀民警陈先岩、徐兆华、徐长根等一批先进人物的故事被收录其中,有血有肉地展现了新时期扬州公安的精神风貌。《铸剑广陵》选取了四年来扬州发生的26起大案要案,以纪实手法再现了案件的成功侦破过程,让人爱不释手。
先睹为快的市民不禁感叹:扬州公安不仅是骁勇之师,更是文化之师、文明之师。
公安文化也是平安文化,扬州警方努力打造和谐社会。连续8年,扬州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在96%以上,这个成绩与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可谓息息相关。这支队伍正以刚柔相济的人文品格和文武兼备的综合素养,守护扬城平安。
不仅精通擒拿格斗,还会舞文弄墨,他们是“文化之师”
10月26日,本报《梅岭周刊·扬州画廊》整版刊登的书画作品,谁能知道这均出自公安干警之手。
当天,由省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省公安书法美术家协会、市公安局承办的以“平安家园”为主题的首届全省公安民警书画作品展在我市美术馆开幕,扬州公安机关10名民警的书画作品获奖。“书画水平之高,让人眼前一亮,完全可以媲美专业创作人员。”展览橱窗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的一席称赞,让前来参观的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让先进的公安文化在这里扎根,用先进的公安文化培育民警的高尚情操。”市公安局早早提出了这个理念。这些年来,扬州公安打造“文化之师”,鼓励广大民警舞文弄墨。目前,共有200余名文体骨干活跃在公安一线。
“想读的书越来越多,自然随身的包就越拎越重。”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王少鹏这样感慨。今年“七·一”前夕,王少鹏撰写的《公安思辨——哲学视角下的扬州警务实践》一书出版,带动了公安机关新一轮读书热。去年底,扬州公安文联成立,当下广大民警中,读书学习及相互探讨交流的多了,拿起笔杆子写文章、写诗赋词的多了,形成了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正气弥漫警营。
《扬州日报·警方周刊》是扬州市公安局自办报纸,创刊至今已经历了15年的风雨。2006年,市公安局政治部专门在这一对外宣传的阵地上开辟《剑兰》版面,每周刊出一次,设有警营文化建设动态、书画园地、摄影角等栏目,为民警绘画、书法、摄影作品辟专版刊发。
其实,广大民警既是扬州公安文化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剑兰》的开办,为广大民警提供了展示文艺作品的平台,得到广大民警的积极响应,一批描写基层公安干警工作、生活的作品应运而生,并成为陶冶民警情操、激发队伍活力、沟通警民关系的阵地,激发了民警读书写作的热情。扬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后生、江都市公安局民警陈志、宝应县公安局民警向先阳都已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作家。
不仅工作严谨扎实,还会吹拉弹唱,他们是“明星警察”
百姓眼里,公安机关是庄严神圣的,从事工作的民警严谨扎实。实际上,在绿杨警营,那里始终保持着宽松、愉悦的氛围。
5年前,市公安局警营文化建设缺少一支训练有素的乐团,成了制约警营文化建设的一块“短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专门组建班子,对全体民警逐一过滤筛选,最终确定了33名民警作为乐团成员。经过5个月的严格训练,市公安局警乐团第一次闪亮登场就博得了掌声。
市公安局警官艺术团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设有声乐、舞蹈、小品等项目的业余公安文艺团体,所有演职人员都是来自各基层单位的民警。近年来,他们坚持“警察写警察”、“警察演警察”,创作了一批取材于真人真事、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公安特色、深受警民欢迎、充满“警察味”的文艺作品。
在一次文艺演出中,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一等功臣吴杰从马路指挥台走上表演舞台,主演了扬州清曲表演唱《车轮滚滚下扬州》,节目在2007年扬州市首届法治文艺调演和江苏省第五届法治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春风礼赞》文艺演出中,以因公牺牲的民警许强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情景剧《送别时刻的相约》,以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江都特警大队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江都特警写风流》,以爱民模范徐兆华为原型创作的小品《代理爸爸》等节目打动了观众,赢得了交口称赞。
今年“五四”青年节,市公安局举行“青春激扬塑警魂”青年民警风采大赛。比赛通知一发出,一批年轻民警自告奋勇,利用休息时间排练舞蹈、小品、声乐等节目,看了节目的人都说这些青年民警不简单,不但工作出色,还懂吹拉弹唱。
丰富多彩的公安文化生活,给公安队伍植入了先进的思想“基因”,不断注入的文化软实力,极大提高了民警素养和工作战斗力。
“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培育民警,用创新的举措激发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人民警察精神,培育、弘扬公安队伍的忠诚警魂。”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基国平说。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扬州公安努力打造“文明之师”
打开扬州公安“群英谱”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扬州有6名民警荣获公安部“一级英模”称号,被称为“扬州现象”。社区警察学徐兆华、刑事警察学沈高芳、交通巡逻警察学吴杰……扬州公安系统始终有股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提高了广大民警的内在素质,还塑造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将“文化育警”作为新形势下建警、治警、强警的重要举措,大力加强和改进公安文化建设,紧贴广大民警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公安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公安特点的文化建设体系。
“不仅要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一支武装型、威武型、技术型、能征善战的队伍,更重要的是要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文化型、和谐型并有高度纪律性、高尚敬业、会做群众工作的文明队伍。”王少鹏说,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早在2000年,市公安局就结合创建学习型公安机关的契机,把文化建设作为战略性系统工程来谋划,明确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负责公安文化工作,用公安文化建设改善队伍的管理模式,提高民警的内在素质,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宣传处也因公安文化、典型培植等工作成绩出色,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并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宣传思想先进集体”,在全省13个省辖市公安局中独享两项殊荣。
政治建警、科技强警和文化育警“三驾马车”共同驱动,形成了“领导重视,带头参与,灵活多样,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地方文化形式为基础,公安英模文化、电视文艺为亮点”的扬州公安文化建设模式。
在“文化育警”手段上,扬州公安运用电影传播手段宣传英模。去年6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扬州日报社、扬州中艺传媒共同组织并投资拍摄的电影《徐兆华》成功首映,艺术再现了一级英模徐兆华爱岗敬业、心系人民、扎根基层、勇于奉献的精神。作品深具吸引力、感染力,主题鲜明,结构严谨,题材源于公安工作的现实,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使民警通过观看节目看到自身的价值。(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