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力这样产生
——广东法院开展“当好排头兵出发年”活动印象
人无信不立,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光有声嘶力竭的呐喊远不够。从年初部署当好排头兵出发年活动以来,广东法院将公信力提升“绑定”在每个具体司法上,一步步夯实公正的基石,赢得了百姓掌声。
“怎么方便群众怎么来,一切着眼于纠纷的解决。”
7月20日,天蓝,海蓝。广东全省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会议在海滨城市湛江召开。
东莞收案下降13.85%,汕头下降15.02%,佛山下降9.94%,珠海下降10.64%……从各中院院长的汇报中,笔者发现,全省逾半地区收案数同比下降,几乎涵盖了整个珠三角地区。收案数据不断下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广州全市法院受理诉前联调案件5453件,调结4909件,调解率高达90.02%;东莞诉前联调案件3572件,达成协议3549件,司法确认2664件;湛江联调941件,调解率93.5%。上半年,全省法院共参与联调31373件,进行司法确认11102件。收案下降的原因找到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被“拦”在了诉讼外。
曾几何时,收案数的连年攀升常被各中院作为一项重要“业绩”汇报。“人民法院收案并不是越多越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认为,不以数量“论英雄”,质量和效果才应该是法院关注的焦点,尤其要引导群众将矛盾化解在非诉渠道。
前不久,佛山市三水区一家化工厂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5名工人受伤。案发地的白坭法庭知晓后第一时间加入到政府工作组中,仅3日就促成双方立案前和解。
白坭法庭所在的镇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外来人口是本地的3倍,可法庭每年的正式收案却仅200件,大量纠纷被化解在收案前。
“怎么方便群众怎么来,一切着眼于纠纷的解决。”广东各地一改单一的“坐堂审案”习惯,探索多元化的纠纷化解途径。东莞推广社区法官、社区法官助理,试水法官工作室制度;中山建立诉前联调预立案机制,将民商事案件“万人起诉率”纳入各镇街党委、政府综治工作的考评。
诉前联调的大力推行直接拉低了各地收案数量。由此带来:全省法院收案总数首次出现了松动,同比下降了0.73%;均衡结案度明显好转,同比上升7.93%。
“不要惧怕群众,而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7月3日,一场特别的物权保护纠纷庭审在徐闻县下桥镇政府空地上举行。原告是华海糖业公司,而被告就是下桥镇政府所在地的高田村经济合作社。纠纷缘起是合作社擅自占用了原告承包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庭前,村民们已上访多次,案件十分棘手。
当日,数百名村民来到庭审现场。台下坐着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及县领导班子、各机关及乡镇负责人。大家眼睛一直盯着合议庭。
2个小时后,合议庭当庭宣判,被告合作社败诉。这让在自己的地头上吃了“败仗”的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作为审判长的该院院长黄和敖走到群众中去,逐一回应群众的质疑,解答判决的理由,“怒火”渐渐平息。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钟力十分肯定到群众中办案这种实践模式,认为这是法院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管理的典型。
“司法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是法院、法官行为和形象决定的。”郑鄂认为,徐闻法院有胆量在村里庭审,因为它是公正透明的。
司法公信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份份判决、一件件小事累积而成。“不要惧怕群众,而要与群众打成一片。”郑鄂认为,服务大局不是一句空话,不仅要在理念上,还要在感情上,更要在工作方式上转变。
民生有所指,司法有所依,当好排头兵要当服务民生的排头兵。渔船法庭、滩涂法庭、农家法庭、大篷车法庭等特色庭审方式在湛江法院屡见不鲜,巡回法庭仅上半年就开庭79次,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100多名河源法官,带着开展1次巡回审判、帮助群众办1件实事等“八个一”任务到基层、进农村,主动对接市情、社情、民情;来访有人接、咨询有人答、立案有人引、约见有人传、困难有人帮等,惠州法院的“十个有”惠民工程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关注社会关注,对接城市发展,当排头兵要当服务发展的排头兵。广州中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全国青少年法律与权益保护研究基地”,把脉社会反映强烈的少年犯罪问题;佛山起草了《关于为佛山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问题》,针对工业园区的布局升级和保障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提出建立城市产业发展和法律服务对接机制;珠海横琴新区,这一聚拢无限商机的国家级规划区,不久将迎来新设立横琴新区专门法院的司法服务。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视察司法惠民工作站工作时,对广东法院便民、利民、亲民给予了高度评价。
“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案件办得公正不公正,而不是其他”
以全国模范法官林保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自去年底在湛江市坡头区人民法院挂牌以来,半年接待群众700余人次。林保南的移动电话也成了群众的热线电话,跟笔者交谈中的半小时里被铃声打断不下十次。
“我要找林保南”,成为当地百姓遇事的首选。找到了林保南就好像找到了公正,台胞莫女士给广东高院院长郑鄂的来信中这样夸奖。
公信力源于公正。“一些法院领导,对法院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郑鄂在中院院长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如果出现审判不公、执法不严、作风不良、形象不佳等问题,将严重损害法院在百姓心目中的公正形象,我们先前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将化为乌有。”
当好排头兵就是要当践行公平正义的排头兵,广东法院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审判永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案件永远是对人民法院评价的载体。
“有审判就应当有审判管理,有权力就应当有监督,有目标就应当有考核”,郑鄂提出。
今年初,在广东高院常务副院长陈华杰的主持下,一份关于建立和运行广东法院“当好排头兵综合监控指标体系”的方案应运而生。指标体系涵盖16个核心指标,指标中加大公开、公正、社会效果的考量比重,并强调重分析整改,轻考核排名,着重于发现问题,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一场关于公正的竞赛在广东各地法院展开。不久前,江门中院的4名办案法官被诫勉谈话,敲了警钟。该院通过案件查找问题,实行“带案评查”和“带案巡查”制度,将群众信访案件纳入案件质量评查范畴,重点从案件审理程序发现违纪违规线索。
广州中院将群众的监督作为彰显公正的途径之一,邀请代表、群众列席合议庭评议,并实现网络庭审的“天天有直播”。汕头法院试行“判前兼听”,重大案件判前先听代表、委员、专家等意见。佛山市将兑现百姓权益作为重点,市委副书记对在执行联动中配合不力的部门进行点名问责,促使15个联动问题迅速得到反馈落实,法院执行到位率同比上升22.68%。
“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案件办得公正不公正,而不是其他”,郑鄂强调,审判是连接百姓和法院的桥梁。司法公正要求法院不仅要把每个案件都办得漂漂亮亮,还得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感受得到。
公信力就在追求公平正义中产生。据悉,作为全国头号案件大省的广东,第一季度的案访比仅为776.9∶1,信访数一直低位运行,是名副其实的信访小省。今年下半年,广东高院还将部署“改革创新百场座谈”,邀请各界群众对法院如何更加公正、如何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活动只是载体,公正才是目的,相信我们的法院,比想象的更公正”,陈华杰表示当好排头兵活动是为了让广东法院在社会转型升级面前不原地踏步,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回归司法的本意,再出发,广东从树立公信力开始。(作者:林劲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