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规范的执法队伍
青岛市委政法委把打造一支规范化的执法队伍当做“阳光政法”的一场攻坚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素质大培训,开办了执法规范化“大讲堂”,对执法岗位的干警实行全员培训;采取模拟演练、旁听庭审、案例评析、跟班培训、网上培训考试、交叉换岗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信息化、全能化培训。
青岛市公安局首先进行了110接处警的规范改革。制定了“着装装备检查、下车敬礼、报备警情位置、开启执法记录仪、核录身份、寻访证人、全程录音录像”等17项110接处警必须遵守的规定动作。紧接着,又制定了覆盖主要警种的规范性勤务体系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对接警、讯问、拘押、监管场所、交警岗点和服务窗口等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执法活动实行全程在线管理,形成了从接处警到受立案直到案件查结的全过程控制。
青岛市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办案过程监督管理办法》、《执法行为规范》、《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实现办案过程公开,使检察院内部的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可以根据职责随时了解办案情况,共同实施内部监督。
“执法规范化是保证公正执法的前提,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基础。”青岛市委政法委执法督查处处长李胜良介绍说,保留完整的影音资料在执法办案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坚持从执法源头抓起,实施全程录音录像,为此,制定了210余项执法工作制度和规定,出台了《在全市政法系统建立“执法档案”的意见》、《全市政法部门领导干部执法档案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将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记录下来,对每个执法环节以及执法行为进行考核评估、跟踪管理,把执法档案直接与干警的考核挂钩,打造一支经得起群众监督检验的执法队伍。
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机制
在青岛市李沧区法院,记者借用一位当事人的身份证,在立案接待大厅的多媒体查询终端机上轻轻一刷,涉及这名当事人执行案件承办法官、执行措施、执行进度、执行时限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屏幕上。
“‘阳光政法’不是单纯的执法公开,而是通过执法公开让群众参与进来从源头上监督执法者,让案件办理的每一个过程都经得起群众的监督。”李沧区人民法院院长张惠臣说,“为此,我们出台了法定权利义务告知、司法公告、新闻发布、社会参与、便民诉讼、申诉案件公开听证6项制度,以保证案件审理和执行的公开。”
为了保障“阳光政法”的顺利推进,青岛市委政法委建立完善了执法监督机制,全市各政法单位聘请了720多名人民监督员、廉政执法监督员、政法舆论监督员,参与案件庭审评议、涉法涉诉信访处置、执法质量评查等活动。利用咨询投诉电话、领导接访、发放明白卡、联系卡等传统公开方式,畅通和群众的交流渠道,多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青岛市还依托“网上问政”平台,建立了群众投诉办理制度,市委政法委定期对“阳光政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以个案检查、案卷抽查、案卷评查的方式落实执法督察制度,及时纠正、查处政法机关不作为、政法干警违纪违法等问题。通过定期发布“公正廉洁执法白皮书”和“政法队伍建设白皮书”,向社会公布执法司法工作情况。并把“阳光政法”纳入政法综治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了长远发展规划。
“凡法律要求公开和允许公开的执法和司法活动内容一律在法定时限内及时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徐学武告诉记者,“今后,我们将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把群众的监督放到网上,充分发挥青岛纠风网、E网民生警务社区、‘行风在线’、‘阳光政务热线’和有奖举报电话的作用,监督政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火墙’,真正做到执法活动到哪里,党的执法监督就要到哪里。”(记者 余东明 姜东良 通讯员 郝伟齐 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