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产生活方式
根本性变革的战略布局
叶小文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起来颇为成功,以致现代化也就常被理解为西方化。一些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但是西方的现代化其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种发展方式,实质上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是造子孙孽断子孙路。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西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
生态危机,是“危”,也是“机”。危险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放眼世界,未来的世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摒弃,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机遇。据联合国环境署预测:在农业方面,采用有利于生态的耕作方法,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可以在2050年供养90亿人口。在水资源、林业发展、制造业、废物利用、绿色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绿色经济也都大有可为且必将大显身手。
纵观历史,近代中国被西方翻天覆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边缘化,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百年动荡、百年屈辱的祸根。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中国不但是落伍者、局外人,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被掠夺者、挨打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站立起来的中国成为主动追随者、奋力追赶者、积极参与者。睡狮醒来了,中国发力了,竟然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又来临了,中国何去何从?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碳排放实现与经济增长脱钩甚至下降。只有这一次,我们才有机会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同一阵营中,成为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引跑者。
综上所述,21世纪的世界潮流,就是绿色工业革命与绿色发展。我国正处于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绿色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生态赤字缓慢扩大;工业化时期,生态赤字迅速扩大;现在已到了必须转折的临界点,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缩小生态赤字,使中国在21世纪率先走向生态盈余。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挑战固然严峻,机遇更加难得。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过时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同时,卓有成效地建设好生态文明。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