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的战略变革
■陶希东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真谛认识的深化,又是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决定和反映人类发展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的一个核心要素。从远古的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不断开发、利用、保护的一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史。生态环境作为宇宙的自然产物,具有自身内在的完整性、规律性和必然性,并且,人类与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紧密的有机统一整体,对人类所有不合乎自然规律的不良行为,自然界必将通过内在机制加以表现和反馈。对此,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释。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走的是一条以掠夺自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巨大规模的GDP总量和不计其数的钢筋水泥式城市聚落,但我们发现,经济是富裕了,但人类离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没有污染的食品、舒适的居所等越来越远,并且经常受到干旱、荒漠化、洪水、飓风等天灾的威胁。可以说,经济增长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美好幸福生活,尤其是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水体污染等生态危机,给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敲响了警钟。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思想,正是总结人类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其内涵,就是未来的科学发展必须选择以下战略:一是生态理念更新战略,即树立并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其成为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广大民众的自觉意识。二是生产方式革新战略,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是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为此,首先,出台清洁生产的引导政策体系,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传统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其次,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产品链的原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规划循环型工业园区,提高废物“三化”水平。再次,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全面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第四,建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做法。最后,全面建立所有行业的废品集中回收体系,提高废品再利用水平。三是生活方式调适与变革战略,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和改变人们过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促使形成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重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生存模式。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