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营销方式现代化、市场竞争激烈化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也使维护市场秩序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日益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工商部门积极探索监管方式由主要依靠处罚手段向善于运用信用激励、信用约束方式转变;借助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网格化监管;积极开展企业信息深层次的分析应用,为政府决策、专项整治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参考。
为总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新亮点,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工商行政管理转型调查”系列报道。
记者近日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工商总局)获悉,“国家经济户籍库”已初具雏形。到2014年,社会公众将可在网上查询企业登记管理的基本信息。
旨在“有效增加企业失信成本,惩戒失信行为”的这一户籍库建设,至今已经进行了整整10年。
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日益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监管方式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处罚手段向善于运用信用激励、信用约束方式转变。”
信用监管的力量
前不久,江苏省工商局出台“公司股东出资管理警示制度”,将从8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股东将被信息系统自动列入黑名单库,而且自记录之日起7年内对外提供查询。
新规一出震动极大。没几日,仅昆山市就有近270多家外资企业迅速补交了未交付或未按期交付的出资,高达20多亿美元。
“现在的企业不怕罚款却怕留下不良记录。这充分显示了信用监管制度的力量。”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深有感触地说,“工商部门倾力构建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在商务诚信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工商部门的时代担当。”
数据联网的威力
据了解,2003年起,工商总局开始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开始形成。
比如,某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违法违规被浙江省内的工商机关锁入黑名单数据库,不仅3年内在浙江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行。因为全国联网的工商系统黑名单会自动出现提示。又如,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办理一个一人有限公司,如浙江一个自然人在浙江办过一人公司,那么通过总局数据库的联动,他想在外省再办一人公司就办不成。
浙江省工商局信用办副主任林敏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努力,信用监管已成为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法宝,目前信用监管已推广到全省400多个行业。比如,几年下来,假冒重地王店已变成信用示范地;南洋制伞业,已从昔日假冒伪劣商品代用名,成为著名的中国伞乡。
黑名单在扩展
五级联网实现后,全国市场主体数据库、黑名单数据库、自然人投资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等各类信息得以共享和整合,实现了失信行为在全国范围内的锁定。目前,黑名单限制对象正在进一步扩展。
杨卫东告诉记者,针对预付式消费越来越成为一大监管难点,江苏工商已着手将不良预付款销售行为纳入信用惩束范围。还计划进一步扩大限制对象,如投资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不良记录需要采取措施的,也列入黑名单库。对申请人,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弄虚作假的,以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经理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不良记录需要采取措施的,也将列入黑名单库。
对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工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对其进行了限制和锁定,加大了企业的失信成本。如,重庆市在食品安全、微型企业监管领域实行了重大失信行为法人和负责人“黑名单”制度,凡有重大不诚信记录的,一律禁止从事食品安全、微型企业经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有重大失信行业记录的企业均无法取得落户新区的资格,也就不能享受到国家级开发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一些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得到了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比如,在山西省,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即使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可以凭借工商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从国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仅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分行就放出信用贷款57亿元。
工商总局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守信企业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失信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用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机制推动企业自觉树立诚信意识。
部门间信息共享
这边注册登记企业,那边偷逃税款;这边刚被立案调查,那边很快注销了公司;这边年检未通过,那边银行还在向他发放贷款;这边人已被法院判刑,那边依旧担任着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诸如此类的监管漏洞将逐步成为历史。
“信息交换越积极,就越能掌握主动权。即使在信息交换与共享方面一时还不能实现对等,我们也要先迈出一步,主动向其他部门提供企业登记管理信息。”重庆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吴岗告诉记者:“这已是我们工商人的共识”。
重庆工商部门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增加诚信标提供信息服务。至去年底,全市已在165次招投标活动中应用企业信用信息开展诚信评价,发现不良行为记录684条,37户企业因存在不良行为记录,在招投标中受到制约,6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工程建设企业被取缔中标资格,从而对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力。
在江苏,去年以来,工商系统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时提供了460多万户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良好信息和严重失信违法信息,为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提供了税源征管信息服务,由此,国税系统补征税款约43亿元,地税系统补征税款约97亿元。
国家工商总局已连续5年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建设领域五大行业企业的“黑名单”及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支持工程建设领域企业资质管理秩序的整顿与规范,有力配合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做信用建设的领跑者
据了解,受地方政府委托,北京、山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宁波、深圳、成都等10个省市工商局,牵头承担地方政府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平台的建设工作。
国家工商总局去年正式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健全完善综合业务平台,建成“国家经济户籍库”,各项工作正扎实推进。
“国家信用建设是‘条’强‘块’弱。”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程友华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是工商部门最早提出信用分类监管的理念。工商部门既是最强的“条”,又是最强的“块”,国家工商总局一线牵引,地方工商主动积极开拓,使该系统成为最有效的信用信息闸门和关口,构造了最强大的系统和最广的覆盖面,也最不计较部门利益。
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志飞坦言,江苏工商是建设诚信江苏的领跑者,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有目共睹。
不仅是江苏,各地工商部门都在积极加强与税务、海关、公安、统计、社保、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既主动提供企业登记和监管信息,又积极运用其他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了部门间的监管合力。
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特别提到:“下一步将通过外联应用,推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社会化。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向有关部门提供企业信用监管信息,不断扩大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和运用范围,并逐步建立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编后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服务态度的改变和服务项目的增加,而且还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探索和构建以服务为目标导向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或新型管理模式。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工商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积极转变职能,以倾力构建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为抓手,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既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早日成型。(记者姚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