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全会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自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理解。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并越来越受到诸如失业、三农、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的困扰,这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高度警觉。如何跨越“发展的陷阱”,防止“拉美现象”在中国重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肃课题。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本质观点,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小康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发展。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展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就会成为一句空谈。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表明: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为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它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对此大家有共识。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大。甚至一些人只享受改革成果,一些人只承受改革代价。目前关于对“教育产业化”和教育乱收费的批评,对“天价药费”和医疗高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的非议,以及“房价真贵,房奴真苦,房地产真危险”的抱怨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于假借“市场化”改革攫取私利,比如“官煤勾结”等等,更是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义愤与不满。为了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新的着力点。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其根源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是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现期,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面对的挑战特别严峻。从主观方面看,则是某些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调整不够及时与到位。因此总的讲,改革的大方向不可动摇,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则会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从宏观和总体层面看,是要坚持“普惠”原则,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微观和操作层面看,是要坚持“务实”原则,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宏大叙事”转向“嘘寒问暖”,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普惠”原则,使思路更清晰。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所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说到底,要体现为“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即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样的改革理念,并以此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深化改革。不仅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和贯彻于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而且要把它作为干部考核,评判其政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发展的科学性与包容性,改革的方向性与普惠性,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我们的发展是“快”的,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型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民生改善型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关于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要讲两句话,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国力,给人民以实惠。只有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给改革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坚持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毫不含糊,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张,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理念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从理念和思路上讲,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充分注意:
一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平与正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改革的普惠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更加重视利益协调。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敏感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
四是更加着力改善民生。执政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就是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既体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又是党执政能力的检验尺度。
总括以上四点,就是改革和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关键,以改善民生为路径。从而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