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2012-07-27 15:04: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这是一个特别重要又十分宏大的题目。笔者仅从思想理论、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并阐明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他们的相互关联,这是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问题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要在整体上考虑和把握,整体上推进和实施。因此,首先要有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构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蓬勃生机的根本。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时代任务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更加立足时代前沿,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问题

    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把这个整体割裂的趋向与可能。近期学界的有关论述值得关注与思索。比如有学者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联系和关系时认为,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这样的提法有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的倾向,导致三分天下、三足鼎立,这是不可取的。在这个整体里中国化是主题,不是平分秋色,没有主次。有学者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这确实存在把整体割裂的嫌疑。至于有学者说“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三位一体……是实体。”这就把本来比较明确的问题搞的复杂和费解了。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题问题

    从整体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和地位来看,它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或者说,离开了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理解,甚至无从谈起。

    其次,从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关系来看,关于时代化的理解是和中国化的研究密切联系的。有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时,强调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还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显然,这里讲的当代化实际上就是时代化。学术界的这些研究成果被反映到党的文件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有这些创新性论断中,时代特征、时代特色、时代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再次,从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来看,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但是大众化的研究近几年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成为亮点,还是与十七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论述有关。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不开的。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及其重要性来看,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探讨,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的思考,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域的重大课题。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研究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和方法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注意改进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的特点。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研究和论文,一方面自我陶醉于“学术思辨”,一方面却是“自我放逐”,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有的过分咬文嚼字,成了文字游戏。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使人不知所云。文章写的越来越看不懂,说穿了就是“自我放逐”。一些问题看起来争的很热闹,但是在极小的圈子里进行,充其量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格格不入。因此,研究经院化、内容小众化、选题边缘化、话语西方化的状况必须加以根本的扭转和改变。否则,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会成为空话。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三分天下;在这个整体里中国化是主题,而不是没有主次;在这样一个如此重要又极为关键的问题上,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课题。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报纸到杂志,从课题到论坛,一时间成为流行语,使用频率极高。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急待深入,我们应当肩负自己的光荣职责,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为整体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