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有愧疚之心,公共服务就有希望

2012-07-26 09:27: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官员就公共服务不足进行道歉,是修补裂痕的最好办法。北京暴雨引发很多追问、质疑、批评,说明这场暴雨冲出了一道裂痕,这种裂痕需要及时修补。同时,公开道歉也是完善公共服务的起点,提升政府形象、凝聚民心的必要方式

    7月24日下午,北京市房山区区长发布灾情通报称,房山区初步统计受灾人口80万人,经济损失61亿元人民币,其他损失也相当巨大。在人员伤亡情况方面,区长祁红称实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目前还在进一步统计中。祁红面对媒体时哽咽地称“作为区长,对不起大家”(7月25日《新京报》)。

    这场引发全国广泛关注的北京暴雨,对北京市房山区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受灾人口的数量,还是经济损失的数字,或是灾情严重地区近千平方公里,都提示我们,对这个重灾区应该多投去一些目光,对这个灾区应该多些定向捐助。让最严重的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既是官方的愿望,也是公众的期待。

    对于这场暴雨引发的种种现象,有歌颂、有肯定、有自辩、有反思、也有批评,唯独缺少公开道歉。房山区区长的公开道歉,即使没有哽咽也充满诚意。尽管这场暴雨属于天灾,但从应急管理能力、基础设施标准等方面看,也有“人祸”因素。而官员的公开道歉,这种承认“人祸”的勇气值得肯定,令人佩服。

    这位区长称,确有一些教训需要汲取,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公路和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建设有待加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还要加大力度;同时,下一步大力提升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常识。显然,这些方面都与政府过去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有关。笔者以为,地方官员面对受灾群众有愧疚之心,公共服务才能升级。

    与某些部门的自辩,与某些赞美比起来,公开的道歉更显得珍贵。实话实说,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究竟如何,一场暴雨就能作出“回答”,再多的自辩也没有意义。而且,自辩越多,推卸责任的嫌疑越大。尽管赞美与反思、质疑等可以共存,但要清楚主流民意最希望看到什么,应该是反思多于赞美。

    不可否认,反思与赞美都是一种力量,都会推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进步。但我们要看到,这场暴雨究竟带来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还要清楚应该赞美什么,应该反思什么。在笔者看来,房山区区长的反思更有深度,因为是带着明显的愧疚之心、是带着情感来反思的,而不是嘴上说说,流于表面。

    无论哪一个部门的官员,能主动反思问题与漏洞都是一种进步;既勇于公开道歉,又勇于反思具体问题,更是一种进步。尽管房山区在“亡羊”之后如何来“补牢”还需要观察,但公开表达愧疚之心,公共服务向理想的方向“反弹”就有了希望,也给了公众信任政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在如今这个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背景下,“亡羊补牢”并不算晚。我们只有对一种灾害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才能在灾难中成长、成熟。譬如,北京这场暴雨暴露了气象部门短信预警缺失,广东运营商很快应政府要求发3000万条短信预警台风。没有让短信预警缺失在另一个地方重演,这就是成长。

    笔者以为,官员就公共服务不足进行道歉,最理想的结果是,这种道歉既不需要媒体提醒,也不需要制度强制,而是一种自觉意识,这样才诚意十足。但在很多官员缺少自觉意识的情况下,不妨先让道歉制度化,以培养官员自觉道歉的意识,等到道歉成为官方共识,制度强制自然就可以退出舞台了。

    我们要意识到,官员就公共服务不足进行道歉,是修补裂痕的最好办法。譬如,北京暴雨引发很多追问、质疑、批评,说明这场暴雨冲出了一道裂痕,这种裂痕需要及时修补。同时,公开道歉也是完善公共服务的起点,提升政府形象、凝聚民心的必要方式——说一句“对不起大家”并不难,但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

    (冯海宁)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