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衰落和解体,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开始引起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针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历史的必然性命题转为为社会主义作道德辩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性。笔者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左翼自由机会平等以及G·A科恩的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比较来探考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本质,从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机会平等。
一、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本质探索
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指的是人们不能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出身的不同而在社会机会的选择方面有所限制。“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消除了由社会造成的地位对生活机会的限制,通过消除因权利分配和因抱有偏见和其他有害的社会观念所引起的对机会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机会。”[1]左翼自由机会平等指的是人们不能因为社会地位、社会出身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在社会机会的选择方面有所限制。“左翼自由机会平等超出了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因为它还使自己反对那种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尚未涉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限制性结果,即由出生和培养的那些环境造成的限制性的结果,那些环境的限制不是通过分配低等的地位给它们的受害者,而是通过使它们在实际上不利的条件下劳动和生活。”[1]G·A科恩的社会主义平等是指人民不能因为自然天赋的限制而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社会地位、社会出身和成长环境以及身体条件等一系列天赋差异。科恩认为:“左翼自由机会平等是对社会的不利条件的纠正,而不是对天赋的或生来的不利条件的纠正,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纠正的是这样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作为非正义的更深层根源的天赋差异引起的,它超出了由非选择的社会背景强加的不平等,因为天赋的差异同样是非选择的。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试图纠正所有非选择的不利条件。即当事人本身不能被合理地认为对其负责任的不利条件,无论它们是反映社会不幸的不利条件还是反映自然不幸的不利条件,一旦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得以实现,结果的差异就只是爱好与选择的差异,而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与权力的差异。”[1]这三种机会平等层层扩大人的机会选择,笔者认同G·A科恩的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但对其中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即,一是机会的选择不因人的天赋差异而受限制;二是机会的结果要正义,即野营旅行中的共享原则,存在一定扩展的认识。首先,人的天赋差异势必造成社会机会选择上的差异,这不是哪一种社会制度能够避免的。你不可能让一个无腿的人去像刘翔那样平等的去跨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做的是让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发挥个人能力。社会机会的平等体现在适合自己工作的机会上平等选择。两个能力相当的人,在一个与他们能力适应的位置上平等地竞争,而不是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有条件地选择社会机会。其次,共享原则应建立在每一个人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个人贡献的前提之下。只有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作出了努力,这个事物的结果才能由大家共同分享。既然天赋的差异无法改变,那么社会制度在他尽力作出努力之后就应当让他和其他人共享社会成果。此时,社会的平等性就不因天赋差异和社会机会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当一个人在没有作出努力之时就想享有社会成果,就是对社会主义平等的侵害。综合以上,笔者由G·A科恩的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扩展得出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本质,即一是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是在相同的天赋差异面前社会机会的选择平等;二是社会成果在人们因天赋差异作出不同努力之后共同平等享受。
二、对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认识
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追求社会经济在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状态中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对比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的本质表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的机会不平等。具体有:
1.市场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的分配标准,造成收入上的不平等。我国市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即根据人的差异性来选择工作。“市场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的分配标准,然而按照这些标准来看,它比市场资本主义要强的多。因此,从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它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案。但其存在着缺陷,因为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在一个给予那些偶然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和那些组织高水平生产企业的以高报酬的制度中存在着非正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有缺陷的社会主义还因为处于其核心的市场交换倾向有反对共享的价值。”[1]根据G·A科恩的观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薪酬制度存在一定的非正义,即结果的分享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的本质。即人们在尽力完成与他们能力相适应的工作之后,得到的社会成果不平等。虽然这是由于现阶段的经济现状和人的能力差异所决定,但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平等内涵。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相对于资本主义应是更平等的。但我国的市场经济政策却在遵循着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造成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的差异与资本主义社会相类似。这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平等性。“在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收入的差异的存在只是在反映不同的个人偏好,包括收入、闲暇的偏好。人们在偏好上的不同遍及消费项目而且还表现为只工作很少的时间和消费非常少的东西与工作很长的时间和消费很多的东西之间的不同。”[1]“这些偏好的满足将导致一种可比较的总体上生活享受时(虽然并不总是这样),对这些差异就不能有任何非议。这种收益和负担上的差异并不构成收益和负担的不平等。”[1]社会主义机会平等下的收入应只是一种不同的个人偏好的差异。而我国目前的差异却是一种机会选择差异下的结果,社会成果没有让每一个尽力的人民平等地享受。
2.因人的天赋差异造成教育资源机会选择上的不平等。成长环境、个人资质和社会出身在我国都直接限制着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贫穷偏远地区教育落后,沿海发达地区教育发达,不同省份的高考分数不同等都将造成在教育资源机会上选择的不平等。这种教育资源机会选择的差异已逐渐扩大到就业机会的选择和社会成果分享的选择差异,这是违背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本质的且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质理念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