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社会主义公正的价值维度解析

2012-07-25 15:09: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四、对当前社会公正挑战的价值维度分析

    社会主义在价值关系领域反对一切不公正的现象,并力图从社会整体的价值定位和制度设计上对其进行时代超越。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非公正现象,并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需面对、解决和超越的历史责任。

    当前挑战社会公正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财富分配差距扩大,其红线应是不能形成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直接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价值定位——“人民共享”——及其在经济上的目标——“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邓小平曾把是否导致两极分化作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标准去看待,“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制度调节避免“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责任。

    在解决分配领域内的不公正现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和建设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其红线应是不能造成制度歧视。“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共享”的制度性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政权行使职能的价值标准。在制度设计中,应对一切阻碍“人民共享”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实行“专政”。这种“专政”并不意味着向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社会主义手段的回归,而是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层面,在制度设计上不为任何“独享”提供“合法性”根据。

    社会主义的权力运行机制本质上仍然是国家机器社会管理职能的体现,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其红线应是不能形成特权阶层。人民民主作为价值定位,同样也是一种权力定位。社会主义权力主体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社会抽象主体,仍然是一种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特殊权力,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有不同的体现和相应的制度约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权钱交易、灰色收入、垄断性经营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更加表明了从权力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归宿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权力运行机制特别是约束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在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的现实,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客观上加剧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红线应是鼓励批判但是反对否定。随着苏联解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以阶级斗争为主战场的中西社会制度对立正在逐步转变为中西价值观的较量。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而是要超越这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抽象人道主义。同时,也有必要从价值导向上引领大众文化,规范商业文化,绝对不能仿照资本主义媚俗式的文化运作方式。

    总之,社会主义公正从理想视角向现实视角的历史转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发现问题、承认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公正”现象的产生,以及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克服,为从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机理上找出问题,完善社会公正机制,提供了历史的和现实的机遇。及时把握这种机遇,有效克服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思想指导层面,更应该从倡导主流价值观,提升民众参与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大社会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和公共性领域内的信息透明等方式,在公众价值观领域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深层认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建设的深入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5页。

    [9]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0]曹长盛、张叠、樊新建:《苏联演变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