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有益探索

2012-07-25 14:37: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使之相融共进,是当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中心议题。在这方面,遵义市各级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做法值得关注。

    一、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必然性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领域拓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少。正视矛盾,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使这些决策部署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协调和补位作用。同时,基层党建工作只有向社会领域延伸,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服务,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目前看,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尚待形成。一方面,社会管理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仍习惯于发号施令式的领导方式,不善于同社会平等协商,不愿意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政府部门来讲,“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都不管”,各种“越位”、“错位”的情形仍较为突出。从社会发育和公众参与看,我国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还不强。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职能分散,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工作合力。努力形成各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相融共进。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由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的关联性决定的。一是二者本质上相通。社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基层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二者都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内容上重合。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既有区别,又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社会管理工作的内容恰恰是构建良好党群关系的基础。三是方法和手段互补。党建工作的许多方式方法,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两头,带中间;以说服教育为主引导群众等,对社会管理具有启发意义。而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可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二、遵义推进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探索

    遵义市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坚持以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坚持把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四民社区”建设、“四在农家”建设、群团及社会组织建设以及“五心教育”相结合,进行“五位一体”打造,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城乡和基层党员群众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构筑加强社会管理的核心组织平台。一是加强网络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遵义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开展“一窗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探索建立党务政务服务管理中心(站、点),推广“协会+党组织”、“商会+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扩大社会管理服务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强化基本职能,提高服务管理效果。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大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广“党员晋星、支部晋级”管理方式,发挥“服务型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推进“四民社区”建设,解决城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四民社区”,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为主要内容。一是着力提高“四民社区”覆盖率。按照“三有一化”要求,以“三室两站一所一平台”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郊结合部社区化管理,大幅提高“四民社区”覆盖率。二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管理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三是提升服务效益。按照定网格、定职责、定人员、定制度的“四定”要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建成城镇社区“一刻钟社会服务管理圈”。

    开展“四在农家”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载体。“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目前,遵义市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200多个,受益农民达440万人,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69.8%。2011年起,遵义市进一步加大“四在农家”创建力度,高标准新建一批“四在农家”示范点,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村庄城镇化,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建成农村“半小时社会服务管理圈”。遵义县创建的片区“党员群众之家”、余庆县创建的“党群家园”,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受到村民欢迎。

    加强群团及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一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使其在处置群众来访、化解社会矛盾中积极作为。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遵义市按照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强化其作用。三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力争到2015年社区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0%;对服务效果好、受益人数多的志愿组织服务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发展。

    开展“五心教育”,奠定社会管理创新的人文基础。遵义市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作用。2006年以来,遵义市余庆县在群众中探索开展了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形成了客观理性、顾全大局的良好心态,从思想根源上提高了群众素养。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的信念教育,“孝心献给父母、构建和谐家庭”的美德教育,“爱心献给社会、积极服务群众”的宗旨教育,“诚心献给他人、争当诚信表率”的诚信教育,“信心留给自己、积极创优创先”的励志教育,有力地夯实了基层基础。

    三、成效与启示

    遵义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一是化解了社会矛盾。仅2011年一年,遵义市四级服务网络为党员群众代办事项就达60多万件,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2.36万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万余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0.9%,群体的安全感显著增强。二是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工作作风更加深入扎实,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三是推进了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党的建设融入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管理的质量。反过来,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又推动党建工作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从遵义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盯基层社会矛盾变化,寻找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检验和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其次,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硬管理”和“软管理”结合起来。社会管理,既包括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司法管理,也包括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服务工作。只有“硬管理”而无“软管理”的社会管理是不全面的。为此,必须发挥党的群众工作的优势,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最后,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必须丰富和完善载体。党建本身是一个系统,而社会管理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要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开发出具有足够包容性、可持续的互动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能够相互兼容、相得益彰。

    (作者:吴辉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