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有益探索

2012-07-25 14:37: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使之相融共进,是当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中心议题。在这方面,遵义市各级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做法值得关注。

    一、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必然性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领域拓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少。正视矛盾,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使这些决策部署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协调和补位作用。同时,基层党建工作只有向社会领域延伸,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服务,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目前看,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尚待形成。一方面,社会管理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仍习惯于发号施令式的领导方式,不善于同社会平等协商,不愿意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政府部门来讲,“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都不管”,各种“越位”、“错位”的情形仍较为突出。从社会发育和公众参与看,我国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还不强。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职能分散,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工作合力。努力形成各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相融共进。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是由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的关联性决定的。一是二者本质上相通。社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基层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二者都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内容上重合。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既有区别,又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社会管理工作的内容恰恰是构建良好党群关系的基础。三是方法和手段互补。党建工作的许多方式方法,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两头,带中间;以说服教育为主引导群众等,对社会管理具有启发意义。而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可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二、遵义推进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探索

    遵义市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坚持以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坚持把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四民社区”建设、“四在农家”建设、群团及社会组织建设以及“五心教育”相结合,进行“五位一体”打造,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城乡和基层党员群众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构筑加强社会管理的核心组织平台。一是加强网络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遵义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开展“一窗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探索建立党务政务服务管理中心(站、点),推广“协会+党组织”、“商会+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着力扩大社会管理服务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强化基本职能,提高服务管理效果。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大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广“党员晋星、支部晋级”管理方式,发挥“服务型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推进“四民社区”建设,解决城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四民社区”,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为主要内容。一是着力提高“四民社区”覆盖率。按照“三有一化”要求,以“三室两站一所一平台”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郊结合部社区化管理,大幅提高“四民社区”覆盖率。二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管理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三是提升服务效益。按照定网格、定职责、定人员、定制度的“四定”要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建成城镇社区“一刻钟社会服务管理圈”。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