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流动办和市公安局研究制定了建立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的实施意见,按照每500名流动人口配一名协管员的要求,明确了标准、条件和职责任务。全市已有流动人口协管员2400人。
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在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服务、劳动保障、暂住登记、法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动人口登记率达95%。
180万外来建设者“居者有其屋”
曹青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外来务工者,在于家堡“建设者之家”专门为外来建筑工人服务。他走过全国很多城市,“建设者之家”被他形容为“从没见过这么高档的”。
这个专为建筑农民工提供的公寓,可以容纳8000人,超市、理发店、活动室、卫生服务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曹青山说要留在这里,因为“这里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除了建设者之家,在滨海新区,政府以提供务工人员居住服务来保证企业发展,公寓与项目同时规划,出资建设了一批白领公寓、政府公屋、蓝领公寓,做到哪里有企业集中,哪里有重大项目,哪里就有公寓。
目前,天津共通过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外来建设者公寓和集体宿舍,已有180万外来建设者“居者有其屋”。
此外,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已有80万长期从事家政、保安、个体经营、餐饮等服务的外来人口融入城镇,100%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享受同城待遇,14.7万外来人口子女全部享受义务教育,193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
同城政策撑腰不做“城市过客”
重庆辣子鸡是张青顺的拿手好菜。“现在偶尔还会给同事们‘显摆’一下。”他说。
高中毕业后,张青顺在老家河北学了烹饪,他原本想成为一名“川菜大厨”,但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
随后,张青顺只身一人来天津塘沽打拼。2008年,进入了刚成立不久的赛瑞丹(天津)工业陶瓷有限公司。经过企业的培训,张青顺变身行家里手,并幸运地成为了滨海新区“优秀外来建设者”。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自2010年开始,滨海新区每年评选表彰千余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同时解决他们在津的落户问题。
今年6月,滨海新区对1800名技能水平突出的“优秀外来建设者”进行表彰,他们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等9种行业。
从落实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制度,到开展就业培训、扩大就业岗位;从对建筑农民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和食宿标准化服务,到建立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从保证全市全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到对流动人口困难群体开展救助活动……天津市大力推进人性化管理、均等化待遇、均等化服务,出台了20项保障同城待遇的具体措施。
天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让流动人口在居住、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了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使其逐步融入天津。(记者 王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