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鹏山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不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直接影响到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成败,而且直至今天仍是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前途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际,多次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过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某种理论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科学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本文试结合恩格斯青年时期思想认识的发展轨迹,阐明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一、如何对待理论——恩格斯青年时期的认识轨迹
恩格斯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关于如何对待理论的思考和认识历程。恩格斯的思考和认识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关于革命的指导思想、关于教条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关于宗派主义。这些认识对于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关于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革命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恩格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历程。众所周知,恩格斯青年时期的信仰发生过多次转变。他起初信仰上帝,后来又自称是“青年德意志派”[1](P459),捍卫理性主义。他在1839年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一封信中写道:“要是有人对实证的基督教采取傲慢态度,我就起来捍卫这个学说,因为它出自人的本性的最强烈的要求,出自想通过上帝的恩惠来赎罪的渴望。但是如果问题涉及维护理性的自由时,我将抗议任何强制。”[1](P504)加入青年黑格尔派之前,他就认为“当前任何可靠的东西只有在思辨神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1](P505)当恩格斯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时,他又以黑格尔的神人同一原则作为推翻传统基督教、废除一切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石[2](P13)。后来,在费尔巴哈理论的影响下,恩格斯摆脱了唯心主义的立场,开始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之后,恩格斯受工人运动影响,并通过亲身参与工人运动,认清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可见,青年时期的恩格斯,其信仰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多次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使恩格斯朝真理迈进了一步。恩格斯在投身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以后,同样没有停止思想进步的脚步。他和马克思一起,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日益认清科学理论在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恩格斯晚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地位的论述,可以看作是他对以什么理论指导革命这一问题不断思考的最为成熟的观点。
(二)关于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是许多国家在接受、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具有多方面的危害。因此,与教条主义作斗争是工人群众及其政党组织必须长期予以重视的任务。对教条主义的认识和思考与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恩格斯出生在一个“彻头彻尾基督教的、普鲁士的家庭里”[3](P21),“受过极端的正统思想和虔诚主义教育”[1](P515),在这种环境中,恩格斯被灌输“要永远最盲目地、无条件地相信圣经,相信圣经教义、教会教义以至于每一个传教士的特殊教义之间的一致性”[1](P515)。与此同时,恩格斯的宗教观受其外祖父影响很大。与一般宗教信徒不同,他的外祖父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即认为在没有丝毫虔诚主义的虚伪和残忍中才能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在这种矛盾处境下,恩格斯既信仰宗教和上帝,又受外祖父启蒙而对虔诚主义有所质疑。当恩格斯离开家乡来到不来梅后发现:正统派所炫耀的基督亲口说的话“在每一本福音中都不尽相同”[1](P463),“教义中的矛盾相当多”[1](P515)。这更加坚定了他对教义中僵死教条的质疑。恩格斯对教条主义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恩格斯本人从来没有将马克思和自己创立的理论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是对它的适用程度有清醒的认识,多次明确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的论述尤其集中于其晚年时期。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已经开始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了。青年恩格斯不断追求进步理论,并经常针对时弊发表一些评论文章,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性倾向。恩格斯早期作品《伍珀河谷来信》就表现出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青年恩格斯还具有浓烈的革命实践倾向。他在批判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反立宪主义时宣称:“只有国君被人民打了耳光而脑袋嗡嗡响时,只有他的宫殿的窗户被革命的鹅卵石砸得粉碎时,我才能期待国君做些好事。”[1](P550)尽管当时恩格斯信奉的理论并不是科学的理论,但他的这些言论表现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此时的恩格斯对理论的实践意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比如他在《莱茵报》撰文比较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的自由主义时写道:“它从实践走向理论,但是通过这一途径没有达到目的;那么就让我们从另一头做起,试着从理论出发,深入到实践”[1](P297)。恩格斯青年时期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思考,为他日后科学把握两者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和方法基础。此后,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恩格斯晚年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达到成熟。
(四)关于宗派主义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涉及到对待宗派主义的态度。恩格斯青年时期对宗派主义的消极影响深有感触。早在青年德意志运动中,恩格斯就对拉帮结派、各自为政的做法非常反感。青年德意志的作家们为了各自占有自己的天地而标新立异,相互区别,致使运动中充斥着个人主义、无事生非的纷争,最终造成了青年德意志运动的分化瓦解[2](P23)。对此,恩格斯说:“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也是因人而异,连妇女的地位也竟引起了毫无结果和混乱不堪的争论。谁都不知道自己同别人是什么关系。当时的普遍混乱也是各邦政府对这些人采取措施的原因之一。而宣扬这些观点的异想天开的形式只会加剧这种混乱状态。”[4](P452-453)早期的经历使恩格斯认识到,宗派主义会削弱运动的力量,让反动势力乘虚而入。宗派主义的消极影响也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恩格斯对这方面的认识日益明晰。《反杜林论》作为恩格斯步入壮年时期完成的反对宗派主义消极影响的重要成果,是对其青年时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恩格斯相信,杜林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5](P343),要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一股力量,首先必须使这个刚刚赢得的统一不受危害”[5](P695)。此外,恩格斯发现,这次“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5](P347)。正是通过这一论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被更多的公众真正了解、接受。因此,反对宗派主义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保证革命正确方向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时的恩格斯对反对宗派主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有所察觉。他意识到,宗派上的论争很容易造成人身攻击和报复,因此要认真考虑“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6](P14)。正是亲眼目睹了宗派主义的消极作用,加之反对宗派主义的亲身经历,晚年的恩格斯明确反对宗派主义,同时他在处理宗派主义问题上又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
二、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基本主张
恩格斯基于青年时期形成的对待理论问题的初步认识,并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继续探索如何对待理论尤其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恩格斯晚年反复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对其青年时期的思考逐一进行了科学解答。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恩格斯晚年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恩格斯在致弗·阿·左尔格的信中对美国工人群众运动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虽然刚刚产生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仍在摸索前进,尚没有明确的革命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理论上的无知是一切年轻民族的特色”[7](P470),即缺乏理论的指导。同时,恩格斯认为,在美国的德国人即美国社会劳工党的工人群众运动仍会稍微走在本土美国人的前面,因为“在那里的德国人中间终究还是有一个核心,它从理论上理解整个运动的性质和发展,并使奋起斗争的过程持续下去,最后它又会取得优势”[7](P470)。这就是说,美国社会劳工党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不足,但其理论优势却比没有理论指导的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明显突出。虽然他们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恩格斯仍希望这种理论能够指导美国的工人群众运动把握革命的方向。不过让恩格斯失望的是,“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8](P677)。恩格斯还指出:“他们原则上是不学英语的”[8](P677),语言上的障碍使理论无法在美国工人群众中加以宣传推广。由此可见恩格斯对于工人群众运动中理论指导的重视程度。
同时,晚年的恩格斯认识到,科学理论对于确立正确的革命目标、对于工人群众运动顺利进行、对于最终取得革命胜利至关重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上,最根本的一点是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反复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恩格斯认为,美国人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在理论问题上远远落后,特别是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中世纪传统等因素,对唤醒群众斗志非常有害,因此指出美国工人群众迫切需要接受科学理论指导。恩格斯指出:“如果那里存在着理论头脑清醒的人,能预先告诉他们,自己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能使他们弄清楚,任何一个运动,要是不始终把消灭雇佣劳动制作为最终目标,它就一定要走上歧途,遭到失败,那么,许多蠢事都可以避免,整个过程也将大大地缩短。”[8](P678)恩格斯还说:“你们那里加倍地需要有几个我们方面的人,他们要在理论和久经考验的策略方面毫不动摇,同时要能说英文和写英文”[8](P678)。这说明,恩格斯迫切希望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美国工人群众运动,而且希望科学理论的拥有者要通过掌握英文顺利地使理论被当地工人群众掌握。
因此,在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问题上,恩格斯晚年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恩格斯的逻辑是:工人群众运动中,如果能够指导人们把握革命的方向和性质,有理论指导比没有理论指导要好,即使这些理论存在一定缺陷;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比用有缺陷的理论指导要好,工人群众运动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恩格斯晚年曾对美国社会劳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做法进行过批评,阐明了反对教条主义的科学立场。
美国社会劳工党成立后,企图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加给美国独立发展起来的工人群众运动,并疏远那些不能机械接受这些理论的运动。对此,恩格斯指出:“那里的许多德国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面临一个强大而出色的、但不是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运动时,竟企图把他们那一套从外国输入的、常常是没有弄懂的理论变成一种‘唯一能救世的教条’,并且和任何不接受这种教条的运动保持一个遥远的距离。”[8](P679-680)恩格斯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而不在于是否能够教条机械地加以背诵。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希望美国人一开始行动就完全了解在比较老的工业国家里制定出来的理论,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8](P680)恩格斯指出,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利于工人群众运动的发展壮大,机械地接受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并会因此造成行动上的混乱局面,他说:“首先要让运动有巩固自己的时间,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一二百万工人在明年11月投票拥护真正的工人政党,在目前来说,要比十万人投票拥护一个在教条上十全十美的纲领更有价值得多。”[8](P680)在恩格斯看来,工人政党通过采取符合国情的实际行动来开展群众运动并赢得工人群众的支持要比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有实际意义。
恩格斯同样批评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教条主义错误。他在致“青年派”代表保·恩斯特的信中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8](P688)恩格斯由此引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这封信中指责了保·恩斯特教条主义地将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强加在挪威小市民阶层身上所造成的错误,并指出:“我们有必要对挪威小市民阶层的特性作一定程度的研究”[8](P689)、“在我对这类东西作出判断以前,我宁愿先把它们彻底熟悉一下”[8](P690)。
因此,必须对教条主义的危害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坚决避免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做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认为只要背熟了就等于理解了、会用了,行动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比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更为重要。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各国根据自己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种认识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发展的认识尚不明确。对此,恩格斯在188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P681)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进行简单的背诵和机械的重复,实质上就是反对将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停滞不前的教条,而是主张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如何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呢?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政党应当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发展自己的理论。针对美国社会劳工党的错误,恩格斯指出:“德国人所应当做的事情是,根据自己的理论去行动,——如果他们像我们在1845年和1848年那样懂得理论的话——,参加工人阶级的一切真正的普遍的运动,接受运动的实际出发点,并通过下列办法逐步地把运动提到理论高度:指出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遭到的每一次失败都是原来纲领中的各种错误的理论观点的必然结果。用《共产党宣言》里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应当在当前的运动中代表运动的未来。”[8](P680)这就是说,实践可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实践可以纠正以往的错误理论,要善于总结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指导将来的运动,更好地服务实践。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并发挥作用离不开实际的需要、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检验。在恩格斯看来,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生命力所在。针对美国在工人群众运动之初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状况,恩格斯说:“在美国也象在英国一样,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时候,一切说教都是没有用处的。现在美国存在着实际需要,并为人们所认识。”[7](P470)在有了对理论的需求之后,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的理论呢?恩格斯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而对于整整一个大的阶级来说,特别是对于像美国人这样一个如此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民族来说,别的道路是没有的。”[8](P679)那么,美国工人群众运动如何才能最终从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恩格斯认为“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8](P681)在理论和实践的地位问题上,恩格斯认为实践更为重要,理论服务于实践。对于理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工人群众运动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使运动扩大、协调地发展,扎下根子并尽可能地包括整个美国无产阶级,要比使它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上完全正确的路线出发和向前进展重要得多。”[8](P679)
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被人接受,到发挥积极作用,再到确立为指导性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问题上,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科学对待宗派主义
恩格斯晚年对宗派主义的产生原因和消极影响看得很清楚,他在谈到美国工人群众运动时指出“个人之间的纠纷和地方上的争论必然要使运动大为失色。真正能够阻碍运动向前发展的唯一东西,就是这些分歧的加剧并从而导致宗派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情形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越少越好。”[8](P681)在恩格斯看来,个人间的纠纷和地方上的争论是导致宗派的最初形式,这会阻碍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但是,是不是因为有宗派分歧就要将理论上有分歧的派别排除出革命队伍呢?恩格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在创立共产国际之初在总章程中允许一切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者包括蒲鲁东分子等参加国际,才使国际“成为逐步融解和吸收除无政府主义者外的各个比较小的宗派的一种工具”[8](P681)。这就是说,虽然宗派主义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不同社会主义者派别的理论主张难以调和,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一味排斥其他派别,而是要积极与其合作。因为将不同派别的人吸收进革命队伍,不但可以消除其他派别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可以壮大革命队伍。
怎样与不同派别合作呢?这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前提下对其他派别改造、吸收,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消除宗派上的分歧,从而“泰然地让他们寿终正寝”[8](P681)。恩格斯认为:“我们的全部实践已经证明,可以在工人阶级普遍性的运动的各个阶段上同它进行合作,而无需放弃或隐瞒我们自己的独特立场甚至组织”[8](P682)。这就是说,在与不同派别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者进行合作时,一定要坚持和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其他派别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而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甚至被其他派别的理论所改造。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也是反对宗派主义消除其消极影响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知,在对待宗派主义的问题上,恩格斯的立场是坚定的,即要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及其消极影响;策略是科学的,即在同其他宗派的合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消除宗派主义;效果是积极的,即统一了革命队伍的思想,壮大了革命力量,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思想的重要启示
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本人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慎重的态度:既做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原则性,又做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阐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既运用了辩证法,又坚持了实践论。恩格斯探索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历程和论述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习恩格斯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以强烈的使命感不停追求真理,探求科学理论,敢于挑战权威,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恩格斯继续对真理的探求历程,与马克思一起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革命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可以说,恩格斯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思考怎样对待理论的问题。恩格斯晚年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其一生革命实践的理论总结。恩格斯的这种精神境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由此可知,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其青年时期的丰富经历和执著探索密不可分。
其次,我们要学习恩格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他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时必须结合各国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来不固步自封、唯我独尊,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正理解为前提,以灵活运用为途径,以务求实效为依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理念、务实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宽广的胸怀。正是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使恩格斯形成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认识。
再次,我们要领会恩格斯晚年所阐明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清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必须努力排斥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教条主义,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之,恩格斯所阐明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理解、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